2.新中国制定的第一个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和今后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此规划制定的背景有(  )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理顺,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开基创业,此后经历了“文革”时期的曲折发展;“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上拨乱反正,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2.【答案】B
解析】新中国制定的第一个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是在1953~1956年,故①正确;一五计划的完成是在1957年,故②错误;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建国初,故③正确;导弹氢弹研制成功是在20世纪60年代,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3.【答案】C
解析】A项与题干信息“对知识的渴求”无关,故A项错误;B项是在1970年,与题干信息“七七”不符,故B项错误;从题干中“七七”“它彰显了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等信息可知指的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故C项正确;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与题干信息“七七”“它彰显了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不符,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茅盾文学奖于1981年设立,首届评选在1982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1977年至1981年的长篇小说。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主要科技成就。1973年袁隆平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中国是第五个爆炸原子弹的国家,中国是第五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中国是第三个发射载人航天飞船的国家。
6.【答案】B
解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指1956~1966年,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7.【答案】A
解析】由“许多所工科学院创办起来”,可知国家工业化建设急需专业人才,A项正确。
8.【答案】D
解析】从题干的“专注于田畴”“远离饥饿”可以判断,此科学家是水稻专家袁隆平。
9.【答案】B
解析】本题以史学界的学术争论作为命题情景材料,考查对“双百”方针内涵的理解。郭、范二人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分期问题的争论属于学术争鸣,故选B项。
10.【答案】C
解析】袁隆平是农业科学家,选育出了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他对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作出了杰出贡献,因此答案为C项。
11.【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中的时间“改革开放以来”这一信息,排除A、B、C项;“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是在1983年,故选D项。
12.【答案】C
解析】A、D两项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内容,B项“教育革命”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对教育的破坏,故只有C项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发展的原因。
13.【答案】D
解析】1964年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核垄断,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但世界政治格局并未因此被打破,依然是美苏两极格局,故D项符合题意。
14.【答案】C
解析】人造卫星是属于太空航天方面的成果,A、B两项明显不相符。D项时间较晚。故C正确。
15.【答案】C
解析】①发生在1964年,②发生在1965年,③发生在1967年,④发生在1970年。
16.【答案】A
解析】材料列举的相关的史实有“开设公共必修课”“举办了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背景予以判断,可知这些活动的目的着眼于构建与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新型的意识形态。故A项符合题意。
17.【答案】D
解析】“上山下乡”是1968年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在全国掀起的运动,①排除;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兴办工农速成中学等相关措施,使广大人民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②符合题意;20世纪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③排除;高考制度恢复是在1977年,④与题意相符。
18.【答案】A
解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促进了相关科技的发展,A项正确。“两弹一星”中最早的是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B项错误;1973年,袁隆平培育“南优2号”杂交水稻成功,是在“文革”期间,C、D两项错误。
1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注意时间限制是在“文化大革命”后,A是在“文化大革命”前,B、D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只有C是新时期的表现。
20.【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这一时期我国文艺领域百花凋零,样板戏“一统天下”,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文化生活,这种现象是由于“文化大革命”中“双百”方针遭到破坏而产生的,故选B。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