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百家争鸣 有参考和解析

第1课: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史上出现了鼎盛时期,各种治国思想进行了大讨论、大演练。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变革
C.士阶层的形成及其活跃
D.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
2.孔子曾说:“人应该以道为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凭藉,学习六艺等知识。”孔子强调的是(  )
A.治国的策略 B.对生活的热忱
C.个人的修养 D.为人处世原则
3.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下列主张中,由他提出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制天命而用之”
D.“兼相爱,交相利”
4.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社会秩序 B.强化中央集权
C.构建平等社会 D.缓和诸侯纷争
5.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礼乐制度
C.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D.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段材料反映了老子(  )
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道”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C.“小国寡民”的愿望  D.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
7.先秦时期,有思想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这体现了(  )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D.加强君主集权的思想
8.与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思想不同,荀子力主“尊君爱民”,主张“性本恶”,需要外力教化。这反映出当时(  )
A.儒家民本思想得以丰富
B.“君权神授”思想遭到批判
C.君民平等成为儒家共识
D.法家思想为儒家所接受
9.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把大禹作为取法的对象,主张“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徒“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这反映了墨家(  )
A.与儒家政治主张完全相反
B.具有实践精神和救世情怀
C.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D.汇集了诸子百家的精华
10.《礼记》中写道: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先秦思想家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1.战国时期,提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主张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庄子  C.韩非  D.墨子
12.商鞅说:“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他主张“不贵义而贵法”“刑无等级”。下列对此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商鞅(  )
A.大力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利用“法”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C.反对是古非今,主张变法革新
D.有力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13.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14.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统治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还证明了儒家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里说的“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所反映的思想与下列哪一主张相吻合(  )
A.无为而治
B.“民贵君轻”,施行“仁政”
C.“兼爱”“非攻”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15.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
A.李耳     B.朱熹
C.孟子   D.荀况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二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孟子》
材料三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材料二中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子在当时未取得成功的原因。
(3)材料三中荀子的治国思想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先秦儒学的认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载:“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
材料三 (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道家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卢云《汉晋文化地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