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丁肇( zhào )中 埋没( mò ) 没(méi)有

1.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丁( zhào )中     埋( mò )  (méi)有
B.彷徨(páng)(huáng) 中(yōng)  测(liáng)
C.相( rú )以沫     ( rǔ )家   ( rú )子
D.华( yì )         (lún)语    议(lùn)
 2.  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显然,这位先生是把探查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B.一个成功的实验须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C.在环境急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D.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淹没了。
3.  指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
A.平天下:扫平天下。
B.一帆风顺:船挂满船,顺水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阻碍。
C.彷徨: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D.治国:治理国家。
4.  下列句子中,不是病句的一项是 ( )
A.因为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所以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B.在环境激变的今天,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C.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并且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D.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是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________;一阵杜鹃啼,________;一阵风起,________。
①就猛然间惊醒了一山桃花
②便让每一棵柳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
③则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①③②
6.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
B.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海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C.“阿发、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D.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7.  阅读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他的论点: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点进行论述的。
B.作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说明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这是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
C.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D.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 
8.  下面对这篇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论证结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提出论题——明确观点——反面论证——正面论证——联系实际——得出结论
B.提出论题——明确观点——正反论证——反面论证——联系实际——得出结论
C.提出观点——正面论证——反面论证——联系实际——得出结论
D.提出观点——反面论证——正面论证——联系实际——得出结论 
 
1.【答案
C【解答】本题中主要对形似字如“濡”“儒”“孺”和多音字如“没”“论”的字音进行判断,根据字形的不同结合词义来判断读音。C项中“儒”读第二声不是第三声。
2.【答案】D
解答】A项,“探查”应改为“探察”;B项,“须要”应改为“需要”;C项,“急变”应改为“激变”。故选D。
3.【答案】C
解答】C错,“彷徨”是通常是形容犹豫不决。
4.【答案】D
解答】用反选排除法,先判断有问题的句子, A句是并列关系的复句,不是因果关系的复种,所以“因为”“所以”关联词使用不当; B缺少主语,C“并不是”与“并且是”前后否事实上与肯定的句式不能用“并且”关联词连接,答案为D。
5.【答案
B【解答】“一声雷”与“惹哭满天的云”对应,“杜鹃啼”与“惊醒”对应,“风起”与“飞絮”对应。故顺序为③①②。故选B。
6.【答案】C
解答】C项,使用有误,顿号使用在句子的并列词语之间,但选项中“阿发”反复出现,而不是并列词语,应改为逗号。
7.【答案】A
解答】A项,“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不是本文的论点,而是论题。本文的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故选A。
8.【答案】A
解答】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找出文章的论证结构即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