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 临 洮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8.常言“诗言志”,但此诗中几乎是对边塞风物的客观描述。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诗人所蕴含的情感。(6分)

四、[2019·湖北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11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9分)
望 临 洮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注],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长城战〕指开元二年(714)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唐军先后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
〖诗意赏析〗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反战情绪。荒凉的塞外,散落在蓬蒿里的将士白骨触目惊心,寄托了诗人对征战将士的无限同情。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写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的景象。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会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谓沙漠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注解,诗中所说的“长城战”,写的是一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内容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以及之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黄尘足今古”,句中的“今古”意贯上下两句,黄尘漫天、白骨遍野的景象,是从古到今都存在的。
B.诗人通过“秋水”、似刀“风”、“黄尘”以及“白骨”等边塞战场特有的意象,为诗歌营造了一个空寂、苍凉的意境。
C.王昌龄诗“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句与王维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境界雄浑,气势恢宏。
D.此诗构思巧妙,手法独特,全诗共采用四幅画面,运用正侧结合的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7.D (“正侧结合的手法”分析有误,应为“侧面描写的手法”。)
8.常言“诗言志”,但此诗中几乎是对边塞风物的客观描述。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诗人所蕴含的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中蕴含了诗人对穷兵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2分)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诗人也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2分)开头四句写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的景象。五、六句诗人引用众人的说法,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在七、八句以这里自古至今都是漫漫黄尘和遍地白骨的景象来作回答,从而表达诗人的反战思想。(2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