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材料摘自某位同学在疫情期间所写的日记,读完之后你有什么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今晚看央视新闻,许许多多的“90后”挺身而出,穿上“志愿红”,奔赴疫情严重地区,成为战“疫”中一道闪亮的风景。他们用默默奉献诠释志愿精神,作为“00”后的我想了好多。
材料二:今天早上我看到了一段视频: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不幸染病,救人未救己,与世长辞。他的爱人护士长蔡利萍痛哭着追赶载着刘院长的殡葬车,听着她悲切的哭声,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材料三:今天,网络直播课开课了。看到学校的老师,超兴奋,超激动,久违了,老师们!
材料四:今天,接到通知,要返校了,开心。我们体验了史上最长的寒假,经历了最漫长的等待与期盼。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以上材料摘自某位同学在疫情期间所写的日记,读完之后你有什么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能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
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文字材料、写作指令和写作要求。
一、关于文字材料
本题是由四则材料组合而成的,在审题立意时,需要学生寻找到材料间的逻辑联系,学生应对材料逐一进行分析,找出材料间的联系与区别,求同存异,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再针对写作的具体要求进行写作。
四则材料均摘自某位同学在疫情期间所写的日记,是该同学在疫情期间的所见所思所悟,紧扣当下热点,贴近学生生活,考生阅读材料后应该有所感悟。
第一则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记录的是该同学在疫情期间所看到的央视新闻:许许多多的“90后”穿上“志愿红”逆行奔赴疫情严重地区,参加志愿者活动,成为战“疫”中一道闪亮的风景。第二句话的“他们用默默奉献诠释志愿精神”既是“我”的感悟,也提示了考生此则材料的重点,是对疫情期间“90后志愿红”的表现及其所诠释的“志愿精神”的思考;后半句“作为‘00’后的我想了好多”既表明了“我”的身份,也引导同样身为“00
后”的考生深入去思考、感悟。
第二则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记录的是抗疫英雄刘智明不幸染病,与世长辞。第二句话记录的是刘院长的爱人,同样身为医护人员的蔡利萍面对丈夫离世的悲痛,而“我”倍受感动,“我忍不住泪流满面”。显然,这是“我”对于刘院长“救人未救己”的的心灵触动,也是“我”对妻子泪别亡夫的深切同情。这里至少折射出几方面的思考:
一是刘院长在疫情期间治病救人却未能救己的思考。个人的生命在疫情面前显得那么脆弱和渺小,但是面对疫情带来的死亡威胁,作为诸如医务工作者之类的“逆行者”们,却以单薄的身躯支起抗疫的大旗,以一己之力援百家之危,这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是个人生命在社会大义面前的“无我”的彰显,这是一种“伟大源于平凡”的“大我”之境。
二是对刘院长的妻子蔡利萍泪别亡夫的感念和反思。疫情期间,肆虐的病魔夺走了4000多条宝贵的生命,造成了成百上千个家庭的残缺。材料中蔡利萍泪洒殡葬车只是这些破碎家庭的一个缩影,考生可感同身受,将笔触延至对蔡利萍护士长乃至受疫情影响的千千万万的家庭的同情,也可以据此追溯引发这场悲剧的原因,进而引发对自然的敬畏。
三是对以上二者关联的思考。刘院长“救人未救己”彰显的是“大爱”之伤,蔡护士长泪洒殡葬车体现的是“小我”之痛,如何辩证看待这种“大爱”与“小爱”、“大我”与“小我”的关系,也是考生能否根据材料将文章写向深刻的关键。
第三则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今天,网络直播课开课了。”展现的是受疫情影响,学生迎来了新的学习方式。第二句话写的是“我”的感受:“超兴奋,超激动,久违了,老师们!”意在引导考生去感悟特殊时期特别的授课模式的新鲜感和受疫情影响无法正常返校上课的遗憾,及因此而弥足珍贵的师生情谊。
第四则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重点是“我”对返校通知的感受,是“开心”的。第二句话是“我”最为学生对返校这一事件的心声。“史上最长的寒假”、“最漫长的等待与期盼”,这是作为学生对疫情期间的学习思考:因为疫情,假期变得漫长,因为漫长,反而滋生了前所未有的对返校的渴望和期盼,这是作为学生最真实的声音。第三句话则可以看做是“我”对整个疫情期间的的总结、回顾和思考:“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来自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场疫情,看似漫长,实则短暂,所有在疫情期间产生的苦与乐、喜与悲,都将成为历史,成为过去,但因疫情而产生的各种悲欢苦乐,不管是志愿者们的忙碌身影,还是逆行者们的悲欢离合,亦或是同学们的线上听课,都是值得回忆和反思的,他们将成为我们“亲切的怀念”,这种怀念,或甜蜜温馨,或深切悲痛,但都是历史的一个印记,启发着我们去迎接更美好的未来。可以说,这句话放在第四则材料中,起到了总体关联前三则材料的作用。
综合来看,第一、第二则材料写的是“他人”,侧重引导考生关注在疫情期间那些“逆行”于疫区的英雄和受到疫情影响的家庭和个人,第三、第四则材料写的是“自我”,侧重引导考生去感受在疫情期间学习生活的新变化,一方面引导考生去感念师恩、领悟生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学生的自己,最好的抗疫就是好好学习,上好网课,不辜负那些为了能够快速复课而在疫区“逆行”的英雄。
二、关于写作指令和写作要求
(一)写作指令:指令点明材料来源“某位同学在疫情期间所写的日记”,暗含了写作语境“疫情期间”,考生不能脱离这个语境随意发挥。指令要求考生根据由材料触发的“联想和思考”,“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这就要求考生行文不能脱离材料,但也不是对材料进行扩写,而是由材料引发的“联想和思考”,例如由材料一、材料二引发对抗疫英雄表现的思考,致敬抗疫英雄,感恩英雄的付出,并向英雄学习,身为“00”后如何向抗疫英雄学习等。
(二)写作要求: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说明不管考生是从综合角度出发立意,还是从单则材料的角度出发立意,均应视为“符合题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三、关于符合题意
考生既可结合一则材料,也可结合多则材料,对“某同学”在疫情期间的所见所思所悟,或表达对疫区人民的感受;或更具体地评价“抗疫英雄”;或热情地讴歌“90后志愿红”“默默奉献”的精神,充分表达对他们的推崇和敬佩;或联系现实,积极评价特殊时期网课的重要作用等。考生只要在结合疫情的前提下,扣到任何一则材料中的关键词,如疫情下的志愿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对英烈的缅怀、对脆弱生命的悲恸、对生死的理解,以及疫情期间线上学习的理解或评价,对老师的感恩和崇敬、对学习的渴望和努力等,均应视为符合题意,视写作水平评定一、二类。考生如只是简单的提及材料或扩写材料,未能联系现实深入谈自己的联想和思考,则视为基本符合题意,按三类文打分。考生如脱离“疫情”这个语境,谈逆行者或志愿者活动、人类事业的伟大与个体生命的渺小等,或者虽在“疫情”这个语境内写作,但不能正面看待“网课”或者一味写作自己无法自律的学习,则视为偏离题意,如脱离语境“疫情期间”,则视为偏题。其他无关话题则视为离题,归入四类文范围。
四、参考立意
1.致敬战疫中的“志愿红”,你们最美。4
2.向疫区最美“逆行者”致敬。
3.疫情之中的“大我”与“小我”
4.“志愿红”默默奉献,微光成炬,感恩有你们!
5.抗疫路上,感谢有你!
6.抗疫不分年龄,我是00后,抗疫战场上绝不落后。
7.疫期学习迎来新方式,我自律我成长。
8.同心抗疫,“课”不容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