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 我坐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吃惊地发现,很多排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
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
我坐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吃惊地发现,很多排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
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中也有阅读和工作的,但不太多——大部分人或者在穿梭购物,或者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在欧洲,火车的速度也许已经没有中国快,火车站的现代化程度也许不再领先,但大部分人是在阅读中度过等待的时间,即使打电话也是轻声细语,生怕吵到了身边乘客宁静的阅读。
当然,我知道中国人并不是不读――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但微博和微信的太过流行也让我担心,它们会不会塑造出只能阅读片段信息、只会使用网络语言的下一代?我其实更想说的是,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对话的空间。生活总是让人疲倦,我们都需要有短暂的“关机”时间,让自己只与自己相处,阅读,写作,发呆,狂想,把灵魂解放出来,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里。
链接一:世纪老人巴金曾经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作家留下的杰作,它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读文学经典惟一的目的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达到心灵的契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读下去日积月累地潜移默化,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节选自钱理群《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链接二:德国的父母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培养他们对书籍的兴趣。德国的小学生每天上课时间并不多,通常中午或下午2点左右就放学了,而图书馆会在课余时间为他们举办各种朗读活动。中学时代老师会布置主题性作业,需要学生大量阅读材料书籍以便完成作业。(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几乎每一个德国家庭,都有书架,或设在书房,或摆放于客厅,似乎成为了家里的一件装饰,但很多德国人的书架上的书,他们几乎全部都阅读过。德国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一百多册。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四:德国是个极度“无聊”的国家,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安静的氛围,在这里人们无聊得只能看书了……所以这个“无聊”的国家出了很多的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诗人……也因为读书才变得民富国强,这一切都与德式阅读息息有关。(摘自网络,有删改)
5.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德国人在机场、火车站因为没事干,所以在阅读中度过等待的时间。
B.阅读经典可以一挥而就,打开书阅读,就可以变得更好,更纯洁……
C.德国中学生课业很重,学生需要大量阅读材料书籍以便完成主题性作业。
D.德国人很重视书籍,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6.关于“令人忧虑”的现状,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部分国人空闲时间不读书,爱玩手机,受电子科技产品的诱惑。
B.人们往往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就能安静地阅读或工作。
C.在全球化大环境下,年轻人受网络阅读,碎片化阅读的侵蚀。
D.人们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自己灵魂对话的空间和意识。
7.对“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有丰富的文学宝库,是许多作家留下的杰作。
B.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
C.它们要我们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
D.它们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

5.【答案】D(3分)
解析】A.德国人不是没事干才读书,而是他们已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B.“阅读经典变得更好,更纯洁……”是要日积月累地潜移默化的过程的。C.学生大量阅读材料书籍是为了完成主题性作业,而非说明课业很重。故选D。
6.【答案】B(3分)
解析】B项是说人们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都能安静地阅读或工作,所以不属于“令人忧虑”的范畴。故选B。
7.【答案】A(3分)
解析】A项说的是资源而非文学的目的或作用。故选A。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