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一定的生态保护知识是公民进行生态保护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先导。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掌握一定的生态保护知识是公民进行生态保护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先导。但是,目前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却普遍缺乏,整体水平较低,对生态知识的掌握也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阶段。目前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总体呈现一强一弱状态:浅层环境意识很强,深层环境意识很弱,这是典型的本能式的自我保护型的环境意识。据2014年2月20日环保部发布的我国首份《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公民在雾霾与生物多样性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了解程度高于80%,在这当中,雾霾是99.8%,然而对于PM2.5、世界环境日以及环境问题举报电话等的知晓度却低于50%,除此之外,受访者中,在14个有关生态文明知识方面的平均知晓数量是9.7项,而全部了解的仅是1.8%。公民对众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关注度低、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常常就会有意或者无意地做些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的事情,从而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摘编自赵瑞华、厉雅娇《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现状及对策》)

材料二:

 

图1:受访者获取生态文明信息的主要途径比较  图2:不同年龄的受访者获取生态文明信息的前三位比较

(摘编自《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

材料三: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师是关键,课程是基础,学生是主体。当前,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因成长环境和经历所限,现有教师队伍不论知识结构还是思维方式都存在一定缺陷,不得不学、研、教同时进行,任务重、压力大。同时,由于生态文明教学工作起步不久,难免存在课程良莠不齐、教材辗转抄编、思想彼此扞格、知识相互矛盾等问题。这就急需组织精干队伍,开设优质课程,编写优秀教材。实践表明,开展校际合作、成立教学联盟、整合优质资源和打造共享平台,都是可行的办法。而对于学生这个主体,我们应从国情世情、科技知识、生命价值、自然情感、经济模式以及消费观念、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系统展开教育,使其知晓今昔变化、明了中外差异、理性认识环境、自觉担当责任;着力培育学生知行合一精神,从日常生活开始、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美丽校园”建设并发挥其“绿岛效应”;支持学生开展生态文明专题调研和社会服务实践,培育“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家国情怀和主人翁意识。总之,要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涵养其精神、培养其素质、引导其行动,使之成长为具有生态文明精神品格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摘编自王利华《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

材料四:
社会生态教育也是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的必要组成部分,社会生态教育是面向社会大众的生态教育实践,目的的教育。生态教育实践,是以社会各个阶层的成年人为教育对象,以提升他们的生态素养为目的的教育。对于每一个社会个体而言,接受教育应该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对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的认知是不同的。生态问题具有伴随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渐变化的特点,人必须从新的生态知识中汲取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理念。面向成年人的生态教育应注重生态理念的践行,应促使成年人自觉地掌握新的生态知识,提升保护生态环境护生态环境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社会生态度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国民对生态环境和生态问题的认识,担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

(摘编自王丹《生态文化与国民意识塑造研究》)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图1可知,公众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渠道获取生态文明信息的比例从2007年到2013年上升了43个百分点。
B.根据图1可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图书等传统获取信息渠道占比仍然较大,但是整体增长势头较为缓慢,个别渠道甚至出现负增长。
C.根据图2可知,在所有年龄段的受访者中,依靠电视/广播渠道获取生态文明信息的占比都是最高的。
D.根据图2可知,在受访者中,有三个年龄段的受访者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渠道获取生态文明信息的占比超过50%。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雾霾与生物多样性及环境保护方面等属于浅层次的生态知识,而PM2.5与世界环境日及环境问题举报电话等属于深层次的生态知识。
B.我国公民深层次环境意识很低,因而常常就会有意或者无意地做些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的事情,从而影响到生态文明的建设。
C.现有教师队伍不论知识结构还是思维方式都存在一定缺陷,教材编纂也不够严谨。这些都是当下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痛点。
D.面向成年人的生态教育应注重生态理念的践行,促使其自觉地掌握新的生态知识。这与针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有一致性。
6.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如何提高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

4.D【解析】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D项,“有三个年龄段”错误。比对图2的纵坐标,只有两个年龄段的受访者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渠道获取生态文明信息的占比超过50%。
5.A【解析】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项,“浅层次的生态知识”“深层次的生态知识”错误。依据原文“目前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总体呈现一强一弱状态:浅层环境意识很强,深层环境意识很弱,这是典型的本能式的自我保护型的环境意识”可知,“浅层次”“深层次”指的是公民的环境意识而不是指特定的生态知识。
6.①政府着力调控,筑起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强有力支撑。②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风尚的导向,拓宽人们获取生态文明信息的途径。③作用充分发挥学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基础性作用。④发展社会生态教育,重塑国民生态意识。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依据材料一“目前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却普遍缺乏,整体水平较低,对生态知识的掌握也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阶段”可知,“整体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不足则需要政府加以调控,所以可以概括为:政府着力调控,筑起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强有力支撑。

依据材料二的图表内容可概括为: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风尚的导向,拓宽人们获取生态文明信息的途径。
依据材料三“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师是关键,课程是基础,学生是主体”可概括为:充分发挥学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依据材料四“社会生态教育也是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的必要组成部分,社会生态教育是面向社会大众的生态教育实践目的的教育”可概括为:发展社会生态教育,重塑国民生态意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