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
(2020高一上·柳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 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二年(己酉年)二月,拜参知政事。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安石性强忮  , 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欧阳修乞致仕,冯京留之,安石曰:“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程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 (帝)乃听之。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元佑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
(摘编自《宋史·王安石传》)
【注释】①畀bì:给予。②忮 zhì:刚愎、狠戾。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
B.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
C.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
D.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舞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在散文领域,他与柳宗元、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B.“太子”成为皇位继承人独有的称呼是在汉以后。我国古代多数朝代的承袭制度以“立嫡立长”为原则,有时候也参照“立子以贤”的原则。
C.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己酉,干支之一。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一种,以十二天干和十地支依次相配用以纪年的一种纪年方法,每六十年为一个循环周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爱好读书,文采出众。他从小喜欢读书,有过目不忘之才,而且文思敏捷,文章精妙,深受曾巩和欧阳修的推崇。
B.王安石广受赞誉,声名远播。不俗的文才、品行和见识,为王安石引来广泛的赞誉,很多士人,甚至皇帝都很想结识他。
C.王安石为推行变法态度强硬。他遇到事情不考虑是否可行,而是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自然灾变、祖宗的法令制度以及流言蜚语在他看来都可以不必在意。
D.王安石曾受器重,终被冷落。王安石被宋神宗器重,委以参知政事之职,但是由于他招致了天下大旱,所以最终遭到贬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七年春,天下久早,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答案】
 (1)C
(2)D
(3)D
(4)熙宁七年春天,全国一直干旱,饥民流离失所,皇上忧愁的神色表现在脸上,对着朝臣们叹息不已,想要废除那些不好的法度。   
【解析】
(1) “法”是动词,其后应带宾语“尧舜”,从而排除BD。“何以太宗为哉”是固定句式,而且“哉”是句末语气词,故在其后断开。“至简而不烦”和“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是对称结构,三个“至”之前均要断开,从而排除AB项。综合以上分析:故选C。
 (2)D项,错在“以十二天干和十地支依次相配用以纪年”这个地方,应该是10天干12地支。故选D。
 (3)D项,“王安石招致了天下大旱”错,这是主观臆断。原文说“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可见是别人对王安石的诬陷。故选D。
 (4)该句采分点:“七年春”,指熙宁七年春天;“久”,一直;“形”,动词“表现”;“忧形于色”,状语后置句“嗟叹”,叹息,感叹;“法度之不善者”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不善法度之者”。
故答案为:⑴C;⑵D;⑶D;
 ⑷熙宁七年春天,全国一直干旱,饥民流离失所,皇上忧愁的神色表现在脸上,对着朝臣们叹息不已,想要废除那些不好的法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