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10.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B. 假舆马者            假:借助。
C. 臂非加长也  加:增加。 D.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  中:合乎。
1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B. ①故木受绳则直       ②河东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C.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D. ①蛟龙生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12. 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运用列举事例的论证方法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 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 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 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10. C    11. B    12. A    
13. (1)君子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反省,就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在句子中含义能力。
C.加:更。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于:介词,从/于:介词,表被动,被。
B.则:连词,就/则:连词,就。
C.而:连词,表修饰/而:连词,表承接
D.焉:兼词,于之/焉:句末语气词。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运用列举事例的论证方法”分析错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比喻论证。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
(1)博学,广泛的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参省:检查省察;知,通“智”,智慧;过。过错,过失。
(2)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即“利爪牙,强筋骨之”,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地下的泉水;用心,用为心思,由于心思;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