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一个“大”字,便道出山水画所蕴含的精神要义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一个“大”字,便道出山水画所蕴含的精神要义,即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创作者的精神追求,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同时体现时代气象。正如北宋国富力强,收复燕云十六州几乎一直是国家方略,所以北宋山水画也多宏幅巨制,如《溪山行旅图》等,表现了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全景式构图_______;而南宋______,山水画也从“大山大水”变成了气象萧疏的“边角山水”。所以,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为祖国山河立传”光有扎实的技法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创作者要有家国情怀,作品要呈现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藴,其中包括特定形式所呈现的时代审美意蕴以及画家的精神追求。中国画有自身的发展逻辑,(   )。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其中既包含“写”的审美性,也包含“意”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定审美意蘊,二者______。因此,中国画的创新既要守住精神,也要守住其笔墨法度与核心内涵,不能仅从形式上追求创新。现在一些画家为了求变,偷换概念,_______,虽然使用的是宣纸、毛笔、水墨等中国画工具,但实际上画出来的是水彩、素描的样子。这种创新,其实是在玩形式游戏,充其量是一种艺术实验,不能展现中国画真正的魅力,更不可能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2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气势磅礴  苟且偷安  相反相成  故弄玄虚 B. 惊心动魄  偏安一隅  相辅相成  故作高深
C. 惊心动魄  苟且偷安  相反相成  故作高深 D. 气势磅礴  偏安一隅  相辅相成  故弄玄虚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B. 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增强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C. 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D. 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增强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2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
B. 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
C. 其精神气象皆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
D. 其精神气象皆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
24.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个‘大’字,便道出以大道为终极取向且体现时代气象的中国人世界观和创作者精神追求的精神要义”,两句语义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21. D    22. B    23. A    
24. ①原句使用短句,节奏明快,表意清晰。②原句层次清晰,语意明确。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气势磅礴:形容宏伟壮观,雄壮有气势的样子(多形容景物)。惊心动魄:原形容作品的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很深,感动很大。这里修饰的是北宋山水画的全景式构图雄浑壮阔,是对山水景色的形容,故应选用“气势磅礴”。
苟且偷安:形容得过且过,只图眼前安逸,不顾将来长远计划。偏安一隅:在残存的一片土地上苟且偷生。指封建王朝不能统治全国,苟且安于仅存的部分领土。这里的语境是南宋没有北宋那样的国力,体现在美术作品上也只是“边角山水”,南宋的领土已经不再完整,统治者只能在残存的南方土地上苟安。故应选用“偏安一隅”。
相反相成:指两个对立的事物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促成。即相反的东西也相互依赖,具有同一性。相辅相成:意思是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这里语境中的“写”和“意”并不是对立、相反的,“写”具有审美性,“意”也具有审美意蕴,二者是相互配合、补充的关系。故应选用“相辅相成”。
故弄玄虚:故意玩弄让人捉摸不透的那一套,使人迷惑。故作高深:本来并不高深,故意装出高深的样子。多指文章故意用些艰深词语,掩饰内容的浅薄。这里的语境是一些画家在形式上改头换面,“玩形式游戏”,故意使人迷惑,而不是在写文章时装出高深的样子。故应选用“故弄玄虚”。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存在三处错误:①缺少主语,从后半句“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可知,主语应该是“中国画创作者”。②“问题”缺少相应的谓语,应在“高度”后加上“来看待”。③“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高度”语序不当,应改为“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
A. 成分残缺,“问题”缺少相应的谓语,应在“高度”后面加上“来看待”。语序不当,应将“光大中华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交换位置。
C. 语序不当,应将“光大中华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交换位置。
D. 成分残缺,“问题”缺少相应的谓语,应在“高度”后面加上“来看待”。
故选B。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
前文说“光有扎实的技法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呈现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藴”,后文说“既包含‘写’的审美性,也包含‘意’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定审美意蘊”;而括号内的句子要与前后文衔接连贯,所叙述的内容就要与前后文的内容相对应,也应先谈“技法”“写”,即“笔墨法度”,再谈“审美意蕴”。B、C、D三项都不是先谈“笔墨法度”,再谈“审美意蕴”。
故选A。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句式上看,原句由五个短句组成,节奏短促,先说“大”字的精神要义,再说“大”字的终极取向,最后说“大”字的时代气象,语意表达十分简洁清晰。而改句则将四个短句糅合为一个长句,语意表达不够清晰。
从句意上看,原句先是阐释了“大”字即山水画蕴含的精神要义,再进一步阐释了这种精神要义的实质“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创作者的精神追求”,再总结了“大”字的终极取向和对“时代气象”的体现。原句有总有分,富有层次。而改句则将精神要义的内涵和对“大”的总结混为一谈,不分主次,没有体现出层次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