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赴邠宁[注]留别 李益 身承汉飞将,束发即言兵。 侠少何相问,从来事不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赴邠宁[注]留别
李益
身承汉飞将,束发即言兵。
侠少何相问,从来事不平。
黄云断朔吹,白雪拥沙城。
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
[注]邠宁:唐代方镇名,治所在邠州(今陕西彬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自言为飞将军李广之后,年少就习兵法,流露出对军事才华的高度自信。
B.侠少的问询,激起了作者对世道不公的愤慨,暗示了前往邠宁从军的缘由。
C.作者庆幸能响应招募、前往边镇征战,并坚信自己将横戈沙场、赢得功名。
D.作者前往边镇之际作诗留别,却不为离别而感伤,慷慨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16.本诗颈联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与作用探究的能力。解答时,要首先理解颈联的意思,再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解答】(1)B.“激起了作者对世道不公的愤慨”理解有误。“事不平”本意为打抱不平,“从来事不平”一句指诗人一直以来都有抗击邪恶、铲除不平的正义感,也指前往边镇、抗击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正义行为。
(2)颈联“黄云断朔吹,白雪拥沙城”属于写景句,也是虚写,想象边塞的景象:朔风凌冽,吹散黄云,白雪皑皑掩映着沙城。通过写景,营造了苍凉辽阔的氛围。诗人流露对出边塞建功立业的向往之情,情感基调较为豪迈慷慨,为尾联写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作铺垫。

答案:
(1)B
(2)内容上:展开想象(通过虚写),描绘了烈烈北风吹散黄云、皑皑白雪掩映沙城的奇伟壮阔/雄浑的边镇风光,②营造了苍凉壮阔的意境/渲染了苍凉壮阔的氛围,抒发了对戍边征战的向往。
结构上:为尾联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作铺垫。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