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大力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必将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当下,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伟大的“建党精神”作支撑。当此之际,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弘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坚定理想信念,鼓起“精气神”,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并发扬光大,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运用“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伟大建党精神是如何丰富与发展中华文化的。
(2)分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什么能够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答案】(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2)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伟大建党精神是重要的革命文化,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也为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力量。
解析
【分析】本题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提出的‘建党精神’”为话题,考查“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详解】第一步:明确设问指向。本题共两问,设问(1)属于措施类答题,设问(2)属于原因类答题。
第二步:提取关键信息,联系政治理论,逐层展开。
设问(1):说明伟大建党精神是如何丰富与发展中华文化的。
信息①: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可联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信息②:“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可联系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③:弘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可联系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设问(2):分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什么能够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信息①: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伟大的“建党精神”作支撑→可联系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信息②: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并发扬光大,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可联系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伟大建党精神是重要的革命文化,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滋养。
信息③: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可联系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也为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力量。
【点睛】原因类主观题解题思路。
(1)题型特点:此类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等形式呈现。
(2)解题技巧,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