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世纪50年代,美国驻香港总领事下属新闻动员和策划内地赴港流亡知识分子创作大量文学作品,主题主要是华人青年丧失革命信仰

1.1945年8月,中苏两国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有效期为30年。1950年2月,经过谈判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表明 (  )
A.新中国努力建立新型平等外交关系B.美苏冷战对中苏关系变化影响有限
C.对苏外交成为中国政府外交核心D.两国政府坚持务实灵活的外交原则
答案: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没有承认国民政府与苏联签署的协议,而是以新的身份与苏联谈判,重新签订新的条约,表明新中国努力建立新型平等外交关系,故A正确。
2.下表反映的是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变化情况。表中的数量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  )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数 10 9 1 0 0
 
A.取得了巨大外交成就B.贯彻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贯彻的是“一边倒”外交方针
答案:D。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A项表述与题目中建交国家数量的变化不相符,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提出的,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相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20世纪70年代,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相符,故C项错误。
3.20世纪50年代,美国驻香港总领事下属新闻动员和策划内地赴港流亡知识分子创作大量文学作品,主题主要是华人青年丧失革命信仰、“流亡者”逃离内地投奔“自由世界”这两类,如张爱玲的《秧歌》《赤地之恋》。这种现象说明(  )
A.中美意识形态对立扩展至文化领域B.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C.“一边倒”政策加剧美国对华敌视D.思想文化宣传成为冷战的主要手段
答案:A。据题干中的时间“20世纪50年代”及“主题主要是华人青年丧失革命信仰、‘流亡者’逃离内地投奔‘自由世界’这两类”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美意识形态的对立扩大到了文化领域,故选A项。
4.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团结了更多的国家,让新中国摆脱了被孤立的状态,改变了周边国家对新中国政权的敌对立场。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B.使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社会制度趋同
C.淡化了与周边国家的意识形态分歧D.使周边国家不再对中国敌视和封锁
答案: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不同性质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下,不同性质的国家可以友好相处,这样就淡化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故C正确。
5.“这次会议的召开,推动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打击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这次会议”召开的初衷是(  )
A.实现中国与邻近国家友好发展B.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C.推动广大亚非国家间加强联系D.谋求国家不结盟对抗美苏控制
答案:B。根据材料“这次会议的召开,推动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主要目的是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故选B项。
6.1951年至1954年中国只新增1个建交国,而从1955年到1959年,有尼泊尔等10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B.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C.印尼亚非会议的成功D.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答案: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51-1954年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较少,主要是由于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而1955-1959年数量增加,主要是由于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外交上开始突破意识形态的束缚,外交政策作出了调整,故D正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