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北魏民族融合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原有的文化并不是消失而是其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如服饰、饮食等方面的习惯等,故D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干要求。
2.【答案】A
解析】北魏孝文帝铸造铜钱,直接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时期手工业、铸造业发达。铜钱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也说明孝文帝对商业的重视。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关键信息是“生活习俗”。①②体现了汉族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③体现了胡汉生活习俗间的相互影响。④属于生产领域,反映了当时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与题干不符,故选B。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崔浩是汉人,得到鲜卑族重用,但他并未卖国,排除A、B两项。D项融为一体的说法违背史实。题干实际上说明的是鲜卑民族的汉化问题。所以选C。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其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
6.【答案】C
解析】“孝”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孝”字的大量使用表明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7.【答案】B
解析】“调”是指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北魏的“调”是指农民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绢帛等物。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孝文帝强调洛阳地理位置“均天下所据”“制御华夏”。
9.【答案】C
解析】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
10.【答案】A
解析
11.【答案】A
解析】孝文帝下令官员上朝时要讲汉话,但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30岁以下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
12.【答案】D
解析】分析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发生的条件,要全面分析,从内容上看,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一场改革的发生与发展,离不开安定的社会环境,离不开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离不开改革者的开拓进取。
13.【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外谋南伐”“其实迁也”表明,孝文帝对迁都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也说明C项正确。由“众心恋旧”说明B项正确。由“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可知D项正确。
14.【答案】C
解析】在完成统一后,北魏统治者在地方上建立了宗主督护制,出任宗主的多是地方豪强。这样,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使人民的负担空前沉重,苦不堪言。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宗主督护制下,出任宗主的都是地方上的豪强地主,这些豪强地主绝大部分都是汉族地主,它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汉族大地主的需要,因此④不正确,①②③都对,选A。
1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考查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的改革措施。结合教材可知①②③④都是其措施。答案选D。
17.【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孝文帝改汉姓的措施,这一举措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故选B。
18.【答案】D
解析】各民族间的隔阂无法靠统一而消除,统一只是为各民族间隔阂的消除创造了一定的条件。③的叙述过于绝对化,是不正确的。 
19.【答案】C
解析】本题为最佳型单选题。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了一些顺应少数民族封建化与民族融合的措施来维护统治,取得了较大成功,故正确答案为C项。
20.【答案】A
解析】所谓“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指的是建立封建的经济基础,与此意相符只有A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