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百家争鸣 有参考和解析


 
1.答案:B  根据现代史学观点,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由生产力因素所决定,故选B项。A、C、D三项分别是生产力影响下思想关系、阶级关系、政治军事变革的表现,均排除。
2.答案:C  材料中强调的是对人的要求,不是治国策略,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出是对生活的态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孔子认为人应该以道为志向,强调人应该具备德、仁和六艺等,体现的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故C项正确;材料注重对人的修养的要求,不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故D项错误。
3.答案: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体现,故A项正确;“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是法家思想家韩非提出的,故B项错误;“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观点,故C项错误;“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D项错误。
4.答案:A  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应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A正确;中央集权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确立的,先秦谈不上“强化”,故B错误;孔子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平等社会无关,故C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缓和诸侯纷争的意识,故D错误。
5.答案:A  本题考查孔子兴办私学的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和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因此A选项正确。
6.答案:A  本题考查道家思想。依据材料“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知,这体现的是事物不断地发展变化,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道家思想中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因此A选项正确。
7.答案:D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体现了法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思想主张,故D项正确。
8.答案:A  从题目材料可知,孟子与荀子对于儒家君民关系思想是不同的,是各自对儒家民本思想不同的主张,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丰富,故A项正确。
9.答案:B  从材料中的主张“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和“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等信息来看,墨家具有实践精神和救世情怀。故答案为B项。
10.答案:B 材料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最能反映战国时期墨家的“兼爱”思想,儒家主张仁爱(爱有等差),强调等级差别,故A项错误;墨家思想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力,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11.答案:D 从题干材料“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可知是“尚贤”“节俭”,这是墨家的主张,故选D项。
12.答案:B 依据材料“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不贵义而贵法”“刑无等级”可以看出商鞅强调依法治国,即利用“法”巩固君主专制统治,故选B项;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商鞅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故D项错误。
13.答案:B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A项是墨家思想;但C项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D项是宋明理学的思想主张,不属于为人处世方面的思想,故选B项。
14.答案:B  “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强调的是儒家思想要以民为本,争得民心,故B项正确。
15.答案:C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民本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孟子,故选C。
16.答案:(1)主张:孟子认为臣子对君主有劝谏的权利,反对盲从;君臣应该互相尊重。
(2)因素:民心。主张:仁政。原因:不适合各国统治者富国强兵、进行兼并战争的需要,没有得到各国统治者的推崇。
(3)治国思想:礼法并重。认识:先秦儒学是不断创新发展的。
17.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要以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
(3)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