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知识拓展积累之三】

【古代文化知识拓展积累之三】
古代风俗礼仪
1.节日习俗
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寒食:此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介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乞巧:又称少女节或七夕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腊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腊月)举行。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2.古代礼仪
伯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叔兴父等。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体全为。《左传·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称“少牢”。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不同: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封禅:专指在泰山的祭天()、祭地()的盛典。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都给予特别的重视。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虔诚,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是为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或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斋戒时忌荤,但所忌非食鱼肉荤腥而是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是为防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亵渎神灵、祖先。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利。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自称、长辈呼唤或用于介绍、作传,又或称所厌恶、轻视的人;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供平辈和晚辈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号,与名和字有别。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敬称
笄礼: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加笄的礼节。结发加笄,取字,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上,以区别童年时代。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3.古代位次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以右为尊,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左迁”即表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有“虚左以待”一语。
4.古代讳称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父母之死:见背、孤露、弃养等。
佛道徒之死: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尊敬的人物的死。
一般人的死: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逝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