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但清政府并未就此而觉醒,仍然自高自大,竟将向外屈服称为“羁縻”“安抚”。

28.(2020·北京丰台高三期末·16)(10分)晚清时期,中国人的国家主权观念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但清政府并未就此而觉醒,仍然自高自大,竟将向外屈服称为“羁縻”“安抚”。1861年,为办理对外交涉而设立的总理衙门,其基本方针为“办理外交之事,非恐决裂,即涉迁就,势本难以周全。两害相形,则取其轻,实未敢因避迁就之讥,致蹈决裂之害”。(意为避免与外国决裂)作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作用却只限于此而已。
——摘编自刘慧娟《试论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形成的基本轨迹及其影响》
材料二 1864年4月,在处理普鲁士与丹麦因战争而在中国渤海湾发生的“战船纠纷”时,奕?曾初步提出国家主权问题。他运用有关领海的国际法理论,成功迫使普鲁士公使释放被扣留在中国领海的丹麦船只,解决了棘手的外交难题。李鸿章在19世纪60年代中期指出,倘若外国要求之事“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因万国公法直斥之”。1868年“修约”期到来之前,曾国藩也主张中国应“委婉而又坚定地拒绝外国人在修筑铁路、设置电报、内地通航、在中国水域运盐以及建立货栈等方面提出的一切要求,认为这些活动将有损于中国国民的生计”。后来郑观应进一步指出“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夺之”。
——摘编自施建兴《国际法输入与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发轫》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晚清时期中国人国家主权观念的变化。(4分)
(2)结合所学,分析国家主权观念变化的原因。(6分)

28.【答案】(1)变化:国家主权观念由淡薄到逐步加强,国家主权的概念日益清晰;国家主权观念的内容不断拓展,由关注政治权益到关注经济权益。(4分)
(2)原因:列强侵略不断加深,对中国国家主权的侵害不断加大;西方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人逐步接受国家主权观念;洋务运动的开展,使得洋务派关注国家经济权益;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关注国家主权归属。(6分)

解析】(1)据材料一“清政府并未就此而觉醒,仍然自高自大”“作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的外交机构”、材料二“奕?曾初步提出国家主权问题”得出国家主权观念由淡薄到逐步加强,国家主权的概念日益清晰,据材料一“基本方针为办理外交之事”、材料二“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得出国家主权观念的内容不断拓展,由关注政治权益到关注经济权益。
(2)据材料一“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得出列强侵略不断加深,对中国国家主权的侵害不断加大;据材料二“李鸿章”“奕?曾初步提出国家主权问题”“郑观应进一步指出”结合所学得出,西方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人逐步接受国家主权观念;洋务运动的开展,使得洋务派关注国家经济权益;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关注国家主权归属。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