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长 阎连科 道长有媳妇。 她带着孩子和女人的意暖来看他。 道长和徒弟寒在观房里。

道长
阎连科
道长有媳妇。
她带着孩子和女人的意暖来看他。
道长和徒弟寒在观房里。
溪平岭这地方,一年里的春夏秋,是游脚旺至的圣地儿,可时入冬季后,风狂了,人就息歇了,路闲得寂出叽叽声。加之到了走雪天,庙观就闲得比路还要闲,十天半月一炷香火都没有,神座下的功德箱,也饿得前胸贴后背,箱腰上裂开的木板缝,像从饥饿里逃跳岀的肋骨般。
道长摸出一把钥匙塞到媳妇手里边。
媳妇开了锁,将一大把的碎钱丢在桌央里,像牡丹花开样,五十的,二十的,还有十元、五元和元、二无、毛角的纸币和硬币;也还有三张大额的百元钞票夹在那中间,如花冠中最大的几瓣花片儿。所有的钱都是折皱着,还有的被揉成污因儿。媳妇砌整着钱,把百元的展平砌成一沓儿,将五十元的展平砌在百元上,然后再去钱堆里挑拣二十元的票,让人想到秋后的乡媳在席上、筐里捡粮食。
孩子五岁半,能识许多字,也从炕上跳下为钱作劳着,把一元的叠在一块儿,把二元的摆在一块儿。
媳妇不来时,香火旺季间,道长也常和徒弟玄明摆整功徳箱里的钱。可后来,他成紫云观的正式道长了,整清钱的事儿就都由徒弟去做了。不是懒,是警觉——道长就应该圣一些,关于钱的事,应该让徒弟从他身上嗅出一股淡远味。
观门外的岭道上,正有一个老婆儿走过去,她是寒瘸膝,在雪地上一瘸一拐走,每一步都要倒下去,每一步也都没有倒下去。道长望那婆婆时,心里恻隐了,知道她是去观那边更小的只有一间房的庙里为菩萨上香去,追着她的寒影唤“三婶——你过来,我给你的病腿扎扎针。”
老婆儿立下了,回身望了道长一会儿,用脆干卑视的声音道“我信的是菩萨,不是吕洞宾!”
又走了,一瘸接一拐,像用力跳在雪路上的冬蚱蜢。
媳妇和儿子已经把那碎钱整好了,五十元和一百元的结成一户垒在一起。其余二十、十元、五元和更卑微的按身价结为一户垒在一块儿。码价大的在下面,码价小的在上面;最顶上的是角票和硬币。
道长进来望着那两摞钱,像望着一高一矮、一塌一立的两柱道塔样,共六百多。
“接济一点给三婶吧,她到隔壁菩萨那里了。”
“给多少”。
道长想了想:“零的都给她。堆儿大,好看些。”
一顿饭工夫,出了一点节外的事,小桌上放的两沓钱少了一沓儿,丢的那一沓,是矮矮塌塌的五十和百元票。留着的,是那一柱高的多的二十元、十元、五元和二元、一元及角票、硬币塔,且道长的儿子还把那十几个硬币由大到小,齐高高地竖起来。他为能把这币塔竖起而高兴,一脸笑地指着币塔说:看看,看看—我摆的”。
母亲问:“那钱哪?”
“给了三奶啦。”儿子兴奋着,“刚儿看见三奶从门口过,我就拿去给了三奶啦。”母亲起身一耳光打在儿子后脑上,“谁让你给!谁让你给!”呵斥着,又一连声地抱怨道,“给也给这少的啊,谁让你把那五百给人家,把这一百多块留下来!”孩子就哭了。
“哇”的一声如天顶炸了洞,一屋子泄满五岁孩子的委屈和枉冤。“不是给的少的吗?”他哭着辩申着,“那一摞钱那么低,这一摞钱这么高,我不是把那低的、少的给了吗?”
道长媳妇无语了,盯着留下的一摞多的、高的碎票儿。纸币上的银塔倒下了,满地滚的都是一分、二分的钱,在透窗的日色里,如夜穹空顶闪的光。孩子的哭,也如星夜生的风,一野都是呜呜声。在那呜声里,有人觉到凉爽有人觉到冷。
道长忽然就笑了,摸抚摸抚孩子的头。“你做得对,做得好!”
媳妇就怒了,闭着嘴在地上跺了一下脚,不说话,冷着目光冰道长。
道长不笑了,也用半冷的目光回冰媳妇一会儿,忽然转身将炕边柜的抽屉拉开来,数出十张百元票塞到媳妇怀里去,用风清韵寒的声音问:“这是一千,够了吧?”
媳妇没有答,只是用耳光样的目光掴在道长的举止上。孩子也不再哭闹了,异惊讶讶地看着父亲和母亲。孩子妤像明白钱的大小多少了,把母亲怀里的十张百元票子拿起来,笑着朝母亲脸上伸,像他送出去了五百收回了一千样。
母亲把那一千接夺了。
她前走几步,和道长面对面,逼着问了一句话“你今夜回家吗?”
“不”
“为啥?”
“神不让”
媳妇又盯着道长冰寒一会儿,将舌头在嘴里裹一下,突然把一口痰吐在道长脸上就走了。
道长直站在那儿没有动,也没有去脸上擦那挂着垂流的一口痰,只是在那痰要从眼角流到嘴角时,他用手坝着痰,对着门外唤。
玄明一下山把你师娘和侄儿送回去。
又过了吃顿饭的工夫,玄明回来了。他仰头自语似的对着师父说:“师娘真奇怪,路过那异教三婶家里时,她拐进去把那一千块钱也送给三婶了。”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二段对自然环境的交代和对功德箱的描写,为后文围绕功德钱展开的故事进行了合理铺垫。
B、小说中“冬蚱蜢”的比喻,体现了道长在与三婶发生冲突后内心的不愉快,及由此产生的蔑视眼光。
C、小说中加点词“冰”“回冰”“掴”使用传神,以简练的文字表现了处于对抗关系中的人物的心理活动。
D、孩子眼中金钱的多少与成人眼中金钱的多少形成了巨大差异,这种理解上的差异有助于深化小说主旨。
5、小说中的道长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6、小说最后以“师娘的奇怪行为”结尾,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答案
4、(3分)B(“内心的不愉快”和“蔑视眼光”分析错误,不符合人物心理。)
5、(6分)①淡泊钱财:成为正式道长后,与金钱保持距离;②善良宽容:关心三婶,体谅孩子;③沉静自守:以宗教理由拒绝回家,被媳妇吐痰时不动怒。(每点2分,答案合理酌情给分)
6、(6分)观点一:合理。
①符合人物心理认知:小说人物徒弟玄明因所知有限,才表现出这样的疑惑;②能丰富人物形象:道长媳妇行为的转变,扭转了她看重金钱这一形象特点;③能留下更多回味思考空间:这种处理打破了读者的心理预期,读来奇崛突兀却令人凝思。
观点二:不合理。
①情节的突转缺少铺垫:小说因留白较多而缺少必要铺垫,这种处理过于突兀;②人物形象转变缺少暗示性:道长媳妇从痰啐泄怒,到无保留送钱,行为反差太大;③不利于深化主题:保留道长媳妇的势利,与道长的善良形成对比,更能深化小说主题。
(每点2分,答案合理酌情给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