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上酒店而嫌其酒酸者店人怒吊之于梁。客过问其故,诉曰:“小店酒极佳,此人说酸,可是该吊。”

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有上酒店而嫌其酒酸者店人怒吊之于梁。客过问其故,诉曰:“小店酒极佳,此人说酸,可是该吊。”客曰:“借一杯我尝之。”既尝毕,攒眉谓店主曰:“可放此人,吊了我罢。”
37.下列各项断句划分,正确一项是
A.有上酒店/而嫌其酒酸者/店人怒吊之于梁
B.有上酒店而嫌其酒酸者/店人怒/吊之于梁
C.有上酒店/而嫌其酒酸者店人怒/吊之于梁
D.有上酒店而嫌其酒酸者/店人怒吊之/于梁
38.下列各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客过问其故(原因)    B.小店酒极佳(好)
C.既尝毕(既然)    D.既尝毕(完)
 
答案
37.B
38.C
解析
3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有上酒店而嫌其酒酸者/店人怒/吊之于梁”,首先将句子带回原文,结合文意理解大意,“有一个人到酒店里喝酒,嫌酒有酸味,酒店里的人生气了,把他吊到了梁上”,这是一段叙事性的文字,可以先抓句中的名词,比如“店人”“梁”,还有代词“之”;然后借助句末词语“者”断开一处,排除AC两项;再借助语法知识进行排除,“于”是介宾短语后置的标志,介宾短语应紧跟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后面,不嫩断出去,“吊之于梁”实际应为“于梁吊之”,排除D项。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如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如,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如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比如本题,就可以借助名词、代词来断。
3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B项,“既尝毕,“既”如解释为“既然”,与语境不合,“毕”意思是“完”,“尝毕”意思是“尝完”,表示事情已经发生,此处的“既”应理解为“已经”或“……之后”,如《曹刿论战》中“既克,公问其故”。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参考译文
有一个人到酒店里喝酒,嫌酒有酸味,酒店里的人生气了,把他吊到了梁上。有位经过的客人问店员原因,店员生气地说:“我们小店的酒非常好,可是这个人却说酸,就应该把他吊起来。”这位客人说:“借一杯酒来让我尝尝。”尝过后,皱着眉头对店主说:“放了这个人,把我吊上去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