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沈英甲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沈英甲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在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连裤腿都没挽,就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因为系统选育(从一个群体品种中选择优良的变异单株)是一种主要的育种方法,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可是当秧苗发绿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
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但是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有着深入研究的袁隆平进而想到,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既然去年那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长势这么好,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也就一定能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
后面我们将看到,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必须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心俱疲,落荒而去。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在他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有成功。这无疑是一道世界难题。况且,他还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由此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他知道,根据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交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试验依据的推论,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玉米自交系继续自交不再引起衰退现象,但杂交能产生强大的优势。而天然的自花授粉植物品系(天然自交系)自交也不退化,为什么杂交却不能产生杂种优势呢?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国际上有著名学者断言: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袁隆平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现象。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当时是50年代。此外美国、菲律宾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决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6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发表,它证明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袁隆平的发现,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11.“曾记否,到中流击水”这部分用了什么叙述方法?怎样的发现过程?表明了袁隆平什么样的精神?
12.袁隆平在研究杂交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答案
11.采用倒叙的叙述方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发现特异稻——护理特异稻——试种特异稻——分析研究——发现真理。表现了袁隆平注重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
12.困难: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有些学者的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

【分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手法,概括文本内容,分析传主精神的能力。
题干共有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这部分用了什么叙述方法”,这是考查叙述的手法。叙述手法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从文中来看,这一部分先是说“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这是写领奖前夕的袁隆平,接着以“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引出下文的叙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由现在讲到过去,由获奖到研究的过程,这是倒叙的手法。
第二个问题是“怎样的发现过程”,这是考查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考生需要找到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起始段落,根据文本内容概括。“曾记否,到中流击水”这一部分的第六段开头说“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面就讲述袁隆平研究的过程。先是说袁隆平在1960年7月的一天“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这是发现特异稻,接着写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这是护理特异稻,然后在第二年“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这是试种特异稻,试种的结果不理想,袁隆平紧跟着“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这是进行分析研究,最后“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这是发现真理。
第三个问题是表明袁隆平什么精神。考生需要结合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过程的表现来分析他的精神。从他发现特异稻到最后发现真理,整个过程袁隆平亲力亲为,注重实践,如发现特异稻之后,他亲自护理特异稻,“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第二年亲自试种特异稻,等到试种结果不理想之后,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最终发现了真理,这一过程可以看出他注重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
1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袁隆平在研究杂交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首先找到设题的区域,浏览文本可以发现,本题是针对第二部分“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设题;然后到第二部分找到相关信息,如第二部分第一段提到“他还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这是说当时有些人嘲笑袁隆平对遗传学无知,这是当时面临的困难之一;如第二段提到“‘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著名”“经典著作”“大学教科书”等说明这一论断在当时极具权威,而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与这一论断是相背离的,所以这是要面临的又一个问题;如第四段提到“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而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最终是要用于生产的,这些学者的认为显然是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要面临的又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解决,那么袁隆平的研究就没有意义了。所以考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概括出三个困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