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吕氏春秋.审时》篇中首次提到农业“三才”。指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1.(2019—2020年安远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战国时期《吕氏春秋.审时》篇中首次提到农业“三才”。指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该理论
A.反映了儒家“天人感应”生态观念
B.适应了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势的需要
C.反映了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成熟
D.不利于畜力、自然力、机械力的普及
答案】B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庄稼,播种它的是人,令它成活的是土地,滋养它的是上天。指出了农业发展离不开天、地、人的共同作用。反映精耕细作生产模式,故B正确;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农业生产技术的成熟,排除C;材料反映精耕细作生产模式,无法体现不利于畜力、自然力、机械力的普及,排除D。
2.(2019—2020年甘肃临夏中学高三期中)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可知,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导致明清粮食亩产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长期停滞
B.残酷的封建剥削严重伤农
C.商品经济繁荣冲击农业生产
D.生产方式制约生产力提高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粮食产量增长缓慢的原因主要是生产方式落后导致的,中国古代一直是小农经济,采用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由于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不利于生产方式的改进,导致中国农业生产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状态。故答案为D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