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 膜 叶圣陶 照这样大的风,一点钟时候我的船可以进城了。 现在耳目所接触——风声水声和两岸景物——何等地寂静

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隔 膜
叶圣陶
照这样大的风,一点钟时候我的船可以进城了。
现在耳目所接触——风声水声和两岸景物——何等地寂静,闲适;但这个不过是给我个休息罢了,繁扰纷纭就跟在背后。
     正像看影戏的时候,忽然放出几个大字,“休息十分钟”,于是看客或闭目养神,或吸烟默想,略舒那注意于幻景的劳倦。
     然而一霎时灯光齐灭,白布上人物重又出现,你就不得不用你的心思目力去应付它了。
     我想我遇见了许多亲戚朋友将听见些什么话?我因为有以往的经验,就可以推测将来的遭逢而为预言。以下的话一定会听见,会重复地听见:“今天来顺风么?……府上都安好?……令郎一定聪慧可喜呢。……”我懒得再想下去,便是想到登岸的时候也想不完。我一登岸,惟一的事务就是答复这些问题。
     我忽然起一个奇异的思想:他们的问题既是差不多的,我对于他们的答语也几乎是同一的,何不彼此将要说的话收在蓄音片上,彼此递寄,省得屡次复述呢?这固然是一劳永逸的办法,但是问题的次序若有颠倒,答语的片子就不容易制了。
     果然,不出我所料,我登岸不满五点钟,已听了五回蓄音片,我的答片也开了五回。
现在我坐在一家亲戚的书斋里,悬空的煤油灯照得全室雪亮,连墙角挂着的那幅山水上的密行题识都看得清楚。那位主人和我对面坐着,我却不敢正视他,——恐怕他也是这样——只是相着那副小篆的对联作无意识的赏鉴;因为彼此的片子都开完了,没有了,倘若目光互对而没有话讲,就有一种说不出的不好意思,很是难受,不相正视是希望躲避幸免的意思。然而眼珠真不容易驾驭,偶不留意就射到他的脸上,看见乌黑的胡须,高起的颧颊,和很大的眼珠。不好了,赶紧回到对联上,无聊地想那“两汉”两字结构最好,作者的印泥鲜明净细,倒是上品呢。
    他灵机忽动,想起了谈资,他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拈着胡须说道,“你们学校里的毕业生有几成是升学的?”他发这个端使我安慰和感激,于是答道,“我那地方究竟是个乡村,升入中学的不到十分之二呢。”
    我的两眼正对着他的面庞,表示我的诚意,问道:“两位令郎都进了工业学校,那里的功课还不错么?”
   “那里的功课大概还不错。但是我现在担任他们的费用是万分竭力的了。买西文书籍一年要花六七十元,一枝什么尺便需要二十元,放假时来回的川资又需百元,……需……元,……需……元……”我的注意力终于松散,对于他的报销账也就渐渐地模糊了。
     我现在又在一位朋友家里的餐室里了。连我一共是七个客,仆人执着酒壶,跟在主人背后。主人走到一个位子前,拿起酒杯,待仆人斟满了酒,很恭敬的样子,双手举杯过额,向一客道,“某某兄,”就将杯子放在桌上。
    那位“某某兄”遥对着主人一揖。主人拿起桌上摆着的筷子,双手举过了额,重又放在原处。“某某兄”又是一揖。末了主人将椅子略动一动,便和“某某兄”深深地对揖。这才算完了一幕。
    众人齐入了座。谈话开端了,枝枝节节蔓延开来,我在旁边静听,只不开口,竟不能回溯怎样地推衍出那些话来的。越听下去,我越觉得模糊,只能辨知高低宏细的种种声浪里,充满着颂扬,谦抑,羡慕,鄙夷……他们不尽是素稔的——从彼此互问姓字可以知道,——偶然会合在一起,就有这许多话好讲。教我哪里能够?但我得到一种幽默的启示,觉察他们都是预先制好的蓄音片,所以到处可开,没有阻滞。
    倘若我也预制些片子,此刻一样可以应用得当行出色,那时候我就要佩服自己了。
    第二天早上,我坐在一家茶馆里。
那些茶客的状态动作各各不同。有几个执着烟袋,只顾吸烟,每一管总要深深地咽入胃底。有几个手支着头,只是凝想。有一个人,尖瘦的颧颊,狡猾的眼睛,踱来踱去找人讲他昨夜的赌博。他走到一桌旁边,那桌的人就现出似乎谛听的样子,间或插一两句话。待他转脸向别桌时,那人就回复他先前的模样,别桌的人代替着他现出似乎谛听的样子,间或插一两句话了。
    一种宏大而粗俗的语声起在茶室的那一角,“他现在卸了公务,逍遥自在,要玩耍几时才回乡呢。”坐在那一角的许多人哄然大笑。说的人更为得意,续说道,“他的公馆在仁济丙舍,前天许多人乘了车马去拜会他呢。”混杂的笑声更大了,玻璃窗都受到震动。我才知那人说的是刚死的警察厅长。
    我欲探求他们每天聚集在这里的缘故,竟不可得。他们欲会见某某么?不是,因为我没见两个人在那里倾心地谈话。他们欲讨论某个问题么?不是,因为我听他们的谈话,不必辨个是非,不要什么解答,无结果就是他们的结果。
    有几个人吐畅了痰,吸足了烟,喝饱了茶,坐得懒了,便拂去袖子上的烟灰,悄悄地自去了,也没什么留恋的意思。
    我只是不明白……
                                                        (1921年2月27日写毕)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用白描的手法写进城途中的风声水声和两岸景物,渲染了宁静清雅的气氛,抒发了即将进城遇见自己的亲朋好友的愉悦的心情。
B.在朋友的餐室宴饮,作者通过细节描写主客繁琐的礼节,好不容易“这才算完了一幕”。着一“幕”字,可谓点睛之笔,把酒席间宾主之间客套、虚假的情形凝于笔端。
C.小说情节单纯而不芜杂,缺少悬念和伏笔,也没有急转和突变,更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结构却严谨完整,疏密有致,浑然一体。
D.小说以冷峻的笔触,揭示了旧中国的社会形态,讽刺了人与人之间互相隔离,把彼此的真实情感隐藏着,却又不得不走在一起的冷冰冰的现实。
(2)小说多次出现“蓄音片”这一意象,请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
(3)小说结尾“我只是不明白”有怎样深刻的意蕴,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
A
①“蓄音片”意即能够储存人的声音的磁片;②在文章中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一成不变的应付、敷衍的代名词;③作者进城途中产生要把彼此的谈话收在“蓄音片”上的荒诞想法,表达了作者对彼此敷衍,无话找话,虚假礼节的厌倦;④作者选取回乡访友、书斋寒暄、酒席周旋的场景,证明了自己的这种荒诞想法的现实表现,形象地写出了人们虚伪、无聊的生活情态,昭示出旧中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
①作者截取了三个场景分别是“相逢”——亲戚的书斋、“饮宴”——朋友的餐室、“闲聚”——众人喧闹的茶馆,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网系中提取出了三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一是自己无法左右与选择的血缘关系,二是生活中接触较多可以互相照应的熟识关系,三是毫无瓜葛的陌路关系。揭示了旧中国无所不在的隔膜,无所不在的寂寞;②“我不明白”的是这种隔膜从何而来,饱含了作者对这种现实隔膜的无奈和悲哀,揭示了“我”作为旧中国的小知识分子烦闷与无聊的精神世界,表现了旧中国小知识分子的局限性;③“我只是不明白”表现了旧中国小知识分子开始自发的思考社会上的不合理现状,并揭示出其中存在的弊端。表达了作者冲破这层社会隔膜的愿望。

【解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