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学的发展历经两千余年,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多姿多样的面貌。 巴蜀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蕴深厚。直到西汉文翁入蜀兴学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巴蜀文学的发展历经两千余年,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多姿多样的面貌。
巴蜀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蕴深厚。直到西汉文翁入蜀兴学,巴蜀文学才逐渐发展起来。令人诧异的是,巴蜀文学刚刚起步时,就出现了以蜀中四贤为杰出代表的作家,掀起了文学高潮,中间没有酝酿期,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晋代左思《蜀都赋》称赞道:“蔚若相如,皦若君平。王褒韡晔而秀发,杨雄含章而挺生。”汉代巴蜀文学的代表是汉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王褒的《洞箫赋》,扬雄的《甘泉赋》,其文风影响后世的辞赋创作,代表了汉帝国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魏晋有南北之分,南朝诗歌创作兴盛,而蜀中却无一知名作家,仅少数旅蜀诗人如张载、左思有些描写蜀中山水与风物的诗歌。到了唐代,巴蜀文学重新又焕发出光彩,迎来了又一个文学高峰,唐代两个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前者生长在蜀,至二十四岁始离开四川;后者旅居巴蜀达九年,其绝大部分诗歌创作于四川,尤其是律诗名篇。其他如李颀、张素卿、仲子陵、薛涛等,都以诗歌擅名。五代时期四川为地方势力割据,但文学创作呈现出兴盛局面,尤其是后蜀时期,西蜀成为词创作的中心。《花间集》的18位词人除皇甫松、和凝与蜀无涉外,其余皆活跃于五代十国的后蜀,花间词派影响后世词曲创作。
宋代是继唐代之后巴蜀文学创作的另一个高峰。宋代对文官的优待以及崇文轻武政策,加上五代末期大批文人入蜀,使四川人才济济,导致宋代巴蜀文学繁荣昌盛。苏舜钦、三苏、张孝祥等,都是宋代文坛上的名流。从元代到清代,四川遭受多次战争创伤,人口急剧减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均遭到重创难以复原。加上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中心向江浙转移,经济的衰退导致文教的式微,元明清时期巴蜀文坛难以如唐宋时期辉煌,但也出现了元代虞集、明代杨慎、清代彭端淑等著名作家,成为巴蜀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抹余晖。
巴蜀文学的发展分为三盛二衰几个阶段。据文献统计,汉代巴蜀作家约有40位,唐代约有80位,宋代约有400位,且这些作家中名家不乏其人,在当时的文坛上占据重要地位。魏晋和元代,巴蜀文坛显得略微沉寂,几乎没有知名作家。出现巴蜀文坛盛衰周期的原因有多种。汉、唐,宋三朝是中国封建时代发展的晶盛期,也是巴蜀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期,此时巴蜀文学的发展与全国同步,谱写了辉煌的乐章。
(摘编自王永波《从时空维度看巴蜀文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蜀文学历史悠久,自西汉发展起来,未经历酝酿期,即掀起奇迹般的文学高潮。
B.宋代巴蜀文学繁荣昌盛,是由于该时期对文官的优待以及所施行的崇文轻武政策。
C.南朝时蜀中无知名作家,元代时巴蜀文坛显得有些沉寂,几乎也没有知名作家,
D.汉代、唐代、宋代的巴蜀作家呈现递增趋势,且不少名家在当时的文坛举足轻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引用晋代左思的《蜀都赋》称赞了西汉时巴蜀文学的代表作家蜀中四贤。
B.第三段列举了李白、杜甫、李颀、张素卿等诗人,展现了唐代巴蜀文学的兴盛。
C.第五段总结了巴蜀文学三盛二衰的发展阶段,并分别阐释了兴盛与沉寂的原因.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述了巴蜀地区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思路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白生长于蜀,二十四岁方离开,其绝大部分诗歌尤其是律诗名篇,创作于四川。
B.五代时期蜀地文学创作兴盛,花间词派影响后世,他们都活跃在五代十国的后蜀。
C.从元代到清代,四川遭受多次战争创伤,人口骤减,是巴蜀文化走向式微的原因,
D.汉、唐、宋三朝是巴蜀文学创作的三个高峰期,此时巴蜀文学的发展和全国同步。
1.B(3分)原因概括不全,巴蜀文学繁荣兴盛的原因还有“五代末期大批文人入蜀,使四川人才济济”。
2.C(3分)无中生有,第五段只分析了汉、唐、宋兴盛的原因,没有分析魏晋和元代沉寂的原因。
3.D(3分)A张冠李戴,是杜甫绝大部分诗歌尤其是律诗名篇创作于四川;B说法绝对,原文是“《花间集》的18位词人除皇甫松、和凝与蜀无涉外,其余皆活跃于五代十国的后蜀”;C以偏概全,元代到清代巴蜀文化走向式微的原因还有经济与文化中心向江浙转移,经济的衰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