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既源自历史长河中各民族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也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既源自历史长河中各民族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也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注重从中华文化发展传承的视角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演进过程,进而深度把握其理论内涵。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看,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其固有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研究认为,这种文化心理结构是民族历史地形成的生存条件的内化和观念形态的文化在民族心理中的凝结沉淀,是由共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所塑造和陶冶而成的共同的基本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致思途径和价值观念诸方面所组成的有机的总体结构。换言之,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形成的过程是族群文化符号在漫长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由族群内部传递、整合、固化的心
理过程,一经形咸就表现出相对稳定的思维特征与价值取向,制约着群体内部的思维和行为,并诉说着它的历史与文化。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多元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如“具象”“比类”“自反”等思维特征,文化心理在代际发展的进程中凝结为“天人合一”“物我统一”等文化规律、“中庸”“礼”“仁”等文化品质、“崇德求善”等心理准则,这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民族性格,以及追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秉持诚信、守则、求和的心理特征。
通常来说,民族文化心理传递着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特质。文化认同心理越是趋于“求稳”,民族文化认同感就越为强烈。钱穆曾提出,中华民族是信奉“和”的民族,“和”即是“和谐”,“和”的文化传递着“合”的精神。“合”的古汉字由食器与盖子组成,有闭合、合拢的意思,民族之合是自然规律,民族和谐亦是国家追求,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自古流淌着和谐统一的文化认同的基因。伴随历史发展,“合”的意识不断加强并形成自觉,民族文化亦随之凝聚与沉淀,再通过文化符号的承载与流传,成为当今民族团结与进步的源泉。儒家文化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中庸”思想进一步传递了“和谐求稳”的文化认同心理。无论是朴素的辩证法,还是“阴阳道合”的规律总结,都是去两极化的、稳定的文化追求、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劳作实践中,集所有物质与精神的传承和积淀,逐步形成了稳定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在漫长历史中守护与传承着中华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历史书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纵观历史,在延续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文化认同也便植根于中华民族心理之中,并进一步加固了民族共同体。
(节选自张健《文化符号、文化心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就离不开文化的认同。
B.一个民族固有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决定着这个民族的思维特征、价值取向以及行为。
C."中庸""礼""仁"等文化品质造就了中华民族秉持诚信、守则、求和的心理特征。
D.儒家文化侣导的"礼之用,和为贵"就反映出民族文化特质及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着重从民族文化心理的角度论述文化认同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问题。
B.文章用钱穆提出的中华民族信奉"和"来论证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统一的文化心理。
C.文章开头提出论题之后横向分层论述了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问题,最后总结论述。
D.本文基于中华民族特有文化这一背景着重从理论上分析论证,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
B.一个民族固有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是由情感、态度等多种元素组成是有机总体结构。
C.随着中华民族"合"的意识不断加强及文化传递便形成了"和"的文化认同心理。
D.只要延续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答案:1).A; 2).C; 3).D
解析:1).B项曲解文意,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表现出相对稳定的思维特征与价值取向”,而非“决定着这个民族的思维特征、价值取向以及行为”;C项以偏概全,“中庸”“礼”“仁”等文化品质只是条件之一;D项曲解文意,“礼之用,和为贵”只是一种倡导,不能就此说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2).“横向分层论述”说法错误。
3).表述绝对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