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
B. 上片后两句运用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述古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
C. 上片以乐景写忧思,寓情于景;下片因景寓情,由忧而乐:情感表现极有层次。
D. 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词句,直抒内心痛别之情。
16. “一江明月碧琉璃”描绘了一幅水月交映的阔远画面,留给读者丰富想象天地,简要分析。
17. 你是否同意词的最后两句“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并说明理由。
【答案】15. D    16. 江面的月色由夜阑风静而来,明澈如镜,清辉万里,温婉静谧,令人豁然开朗。它留给人们充分的想象天地,想象词人以此来象征述古的高洁耿介,象征他们友情的冰清玉洁,象征他们前程的光明等等,言有尽而意无穷。    
17. 同意。结尾两句,词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绿清澈,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夜景。走笔至此,词人的感情同满江明月、万顷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暂时忘掉了适才的宴饮和世间的纷扰,而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这里,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友人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的能力。
D.“直抒内心痛别之情”表述错误,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词句,杜牧在他的著名的《扬州》诗中写道:“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直到宋代,此曲仍风行民间。这种悲歌,此时更增添离怀别思。离思是一种抽象的思绪,能感觉到,却看不见,摸不着,对它本身作具体描摹很困难。词人借助灯火和悲歌,既写出环境,又写出心境,离怀别思表现含蓄蕴藉,并非直抒胸臆。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词句的能力。
“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当夜深风静我们扶醉欲归时,只见在一轮明月的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澈得像一面绿色的玻璃一样。词人以景结情,含蓄蕴藉,留给人们充分的想象天地。“一江明月碧琉璃”,象征述古的高洁耿介,象征他们友情的冰清玉洁,象征他们前程的光明等,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最后两句确实“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所以考生宜回答同意此观点。当然有别的观点,言之成理也可。
词中美好蕴藉的意象,是作者的感情与外界景物发生交流而形成的,是词人自我情感的象征。那千里湖山,那一江明月,是作者心灵深处缕缕情思的闪现。
诗歌最后两句是“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夜深风静扶醉欲归时,夜景如画:一轮明月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明如镜(玻璃)。词人以明澈、温静的江月,象征述古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二人友情的纯洁深挚。
这首词把景物和情思交织起来,既描绘出杭州形胜的美好景色,又充分表现了陈襄(述古)留恋钱塘之意和佐僚们的友情,上片写揽景兴怀,下片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从艺术特色方面来看,全诗以景结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确实“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