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小题。 宿洞霄宫①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四。(8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小题。
宿洞霄宫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①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道家认为大涤洞是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
13. 此诗颔联是写景佳句,写景很有特点,请简析写景手法。
14. 诗的尾联提到了“芭蕉雨”、“枕上闻”,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请简析。
【答案】13. ①色彩渲染,用“碧”“红”“青”“白”四字,铺开一幅多彩的画面。
②动静结合,流水、红叶为动景,青林、白云为静景。
③视角转换,“碧……”是向下看,“青林……”是向上看,俯仰相衬。
④对比。“碧”与“红”相对、“青”与“白”相对。    
14. 诗人虽未就寝,然而他已神往枕上的意境雨打芭蕉的音响,枕上听雨的情韵。尾联营造了清幽而又闲适的意境。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中景物描写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此诗颔联是写景佳句,写景很有特点,题干要求简析其写景手法。颔联“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该句的意思是:那碧绿的山涧,泉水奔流,带来了片片红叶;青葱的树林上空,朵朵白云萦绕飘荡。从写景的角度看:首先,视觉方面色彩缤纷:“碧”“红”“青”“白”,共同勾勒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其次,动静结合的“流红叶”,写出了红叶随着泉水的奔流而呈现出动感;“青葱的树林”等是静态,有动有静,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观察的立足点来看,先俯瞰“山涧”“泉水”以及随波逐流的“红叶”,再写仰观“青林”“白云”,由下到上,俯仰生姿,很有层次感。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有单个景物的,也有多个景物的,有的还会考查多个意象组成的画面或意境。在筛选出景物形象的基础上,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或者对某种意境特点的概括能力。平时要积累一些常用术语,如:孤寂冷清、萧瑟凄凉、肃杀荒凉、恬静闲适、生机勃勃、清新自然、雄浑壮阔、瑰丽雄壮、雄奇优美、繁华热闹等。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明确考查内容。题干要求回答:诗的尾联提到了“芭蕉雨”、“枕上闻”,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首先翻译一下“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的意思:这美妙的夜晚,雨打芭蕉,声声点点,是那么的悦耳;有谁,将与我一起,在枕上细细地聆听,联翩浮想?在“枕上闻”“芭蕉雨”,其实就是在卧在床上听雨打芭蕉的声响,这既紧扣了标题“宿洞霄宫”中的“宿”字,又说明此时此刻的诗人还未入睡,还在枕上听雨,这一方面说明了诗人的闲情逸致,但更反映的是诗人不能“寐”的落寞,因此尾联“芭蕉雨”、“枕上闻”共同营造了闲适幽寂的氛围。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15. 默写。
(1)像梦中飘过 _________,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走尽这雨巷。
(2)在《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壮丽秋景,词人发出感慨疑问,表现词人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 。
(3)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答案】    (1). 一枝丁香的    (2). 到了颓圮的篱墙    (3). 怅寥廓    (4). 问苍茫大地    (5). 谁主沉浮    (6).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书写:颓圮,寥廓,苍,笙箫。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