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①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柳柳州:指柳宗元。②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③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柳下惠为士师,三黜。④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⑤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联交代了诗人与友人柳宗元被贬远地十载,始得奉召还朝,却再次贬放远地,友人又分别在即的人生境况。
B. 诗歌颔联中的“名惭”意为自己声名比不上柳士师,表现了诗人仕途不顺因而声名不显,心情失落。
C. 诗歌颈联中“归目并随回雁尽”有情有致,描绘出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之景。
D. 全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深情厚谊,又有对当政者的不满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自嘲。
15.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巧用典故:颔联运用黄霸和柳下惠的典故,以自嘲的语气写出了自己的再次遭贬,暗含了诗人对当政者的不满;②以景衬情:颈联通过空中的回雁,岸边的猿啼,凄凉之景中烘托出离别悲愁;③视听结合:颈联上句写看到回雁消失,下句写正在此时又听到凄厉的猿啼,视听结合,意境凄凉;④虚实结合:桂江、连山是实有其山,但是他们“(经)过”是虚,桂江不经过连山,作者此处虚写,设想别后两人隔山水相望,长吟说尽相思的情形,表达了这一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生死不渝情谊。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B项,“名惭”,是作者对自己与柳宗元齐名而自愧不如的谦辞,表现的是对柳宗元的敬重之意。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首联,交代了诗人与友人柳宗元被贬远地十载,始得奉召还朝,却再次贬放远地,友人又分别在即的人生境况。
颔联,用典最妙。前句讲西汉时有个贤相黄霸,两度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而诗人的“重临”,则是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事异”两字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后句诗人又用了春秋时柳下惠的故事:柳下惠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这里用以比作同样“三黜”过的柳宗元,同时也暗示他们都是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打击的。用典可谓天衣无缝。所以,颔联巧用典故:颔联运用黄霸和柳下惠的典故,以自嘲的语气写出了自己的再次遭贬,暗含了诗人对当政者的不满。
颈联,前句“雁尽”写看到回雁消失,视觉所见之景;后句“断猿”写正在此时又听到凄厉的猿啼,显然是听觉之景,所以,此联的写景视听结合,意境凄凉,表达了他们共同的望乡的凄惋之情。此外,从情和景的关系看,此联以景衬情,通过空中的回雁,岸边的猿啼,凄凉之景中烘托出离别悲愁。
尾联,“桂江”两句,设想别后,以虚间实,笔姿灵活。桂江、连山是实有其山,但是“桂江”和“连山”并无相连之处,因此此处虚写,设想别后两人隔山水相望,长吟说尽相思的情。“相望”二字,把这一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生死不渝的情谊,从彼此两方写出。
综上分析,本题从巧用典故、以景衬情、视听结合、虚实结合回答即可。
【点睛】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主要有动静衬,以乐景衬哀情等;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对比。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