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共享性。这里所说的“共享”,是指不同的人,不同的社群、族群,能够同时持有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共享性。这里所说的“共享”,是指不同的人,不同的社群、族群,能够同时持有、共同享用、一起传承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共享性不受时空限制。比如春节,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不同国别的人,都可享用其家人团聚等特定文化意涵,也可创造具有特定国家或地域色彩的春节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性,对群体内部而言,会促进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并增强群体凝聚力,促进社会团结和谐,成为群体共同身份的标志。一直以来,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大提升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比如,茶、丝绸在很早以前就从我国传到欧洲,野生茶树的驯化、茶叶制作方法、茶水泡制过程,蚕的饲养、蚕丝的提取和刺绣等,这些非遗技艺是中国人的创造,也是人类文化进步的象征。对于不同群体、不同民族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被彼此借鉴以丰富各自文化生活,增进相互认同,促进各自发展,正所谓“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目前,我国已有4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申遗,总数居世界第一。同时,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全国各族人民都自觉、热心地投身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也是非遗的幸运。当前,我国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可喜成绩,赢得世界赞誉,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非遗概念日益深入人心。非遗概念的广泛传播,让我们对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形成了新的价值判断,日常生活方式如讲故事、唱民歌、过年过节等,都获得了文化意涵,具有了重要的文化地位。首先,整个社会对非遗的尊重意识、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明显提高;其次,非遗保护唤醒了民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豪感。此外,不论是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还是持续推动非遗申报和保护工作,都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地位。
非遗保护日益重视人的作用。过去历朝历代,民间艺人不曾受到过特别的尊重。建筑者、手艺人、讲故事的人……体现他们技艺和智慧的成果被世人称赞,但他们的名字却湮没在历史里。如今,传承人概念被提出并得到实际尊崇,让这些不曾被关注的创造者走到文化建设舞台中央,使他们有了荣誉感和自豪感,也有了自信心和责任担当。传承、创造的主体得到尊重,有助于非遗这一经受历史锻造的技艺和智慧焕发出旺盛生命力。
非遗传承日益打开新局面。具体来看,非遗记录、传承和传播的手段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数字技术尤其是录音、录像使非遗记录变得更加真实和完整,一些以往难以用语言、文字描绘和记录的元素可以得到更好呈现。传统的师带徒制度得以延续,“非遗进课堂”“非遗进校园”等新手段新方式不断涌现,非遗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在年轻一代身上得到更好体现。非遗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也不断拓展,广泛动员起社会力量,提升了整个社会对非遗保护的关注度、热爱度和参与度,同时激发了非遗传承人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创造力。
我们要珍惜非遗保护的时代机遇,把老祖宗的技艺和智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
(摘编自刘魁立《把握非遗保护的时代机遇》,《人民日报》2021年4月30日第17版)
材料二:
物质文化遗产以不具有能动性的物质为载体,通过物的传递进行传承,是不能发展和创新的静态的东西。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有自己的优势,其载体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它通过传承人的口述或口述表演、身体示范或表演、综合示范或表演等进行传承,传承人既是遗产的接受者又是创造者,它的“文化财富”是活态的、不断被发展和创新的。
非遗静水流深,隐于寻常,百姓日用而不觉,历经数千年嬗变不曾中断,显示着一个文明体系的定力和凝聚力。非遗在传承弘扬中以其理性、筋道和厚重占据重要位置,非遗传承人的心性修养历程和成果作为精神文化的成果,代代口耳相传,沉淀、衍化、汇聚成清晰的脉络,以文脉样式呈现,成为遗产中最精华部分。书法遗产中揄扬“疏体”、抑压“密体”都是传承人对书法遗产实施的改造和拨转,累积成今天厚重的书法遗产,衍生出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书法如此,其他非遗门类及亚类如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民俗等概莫能外。
新格局中的发展内涵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和物质发达,“美好生活需要”等软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位特点,需要寻求突破点。新时代中国非遗要在发展观上寻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我们要实施统筹分类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发挥非遗的精神引领和资源挖掘作用,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提供丰富精神食粮,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同时在对外交流互鉴中寻求提升,让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非遗昂首走向世界,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博大、系统完整及独特贡献,彰显文化优势和独特魅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强辐射效果,保持个性并增强国际话语权。
(改编自王福州《新时代中国非遗的文化使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共享性,因为它会促进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并增强群体凝聚力,促进社会团结和谐,成为群体共同身份的标志。
B. 我国申遗的总数已居世界第一,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的工作取得可喜成绩,赢得了世界赞誉,实现了质的飞跃。
C. 非遗传承、创造的主体由过去不受关注到而今得到尊重,此变化对非遗这一经受历史锻造的技艺和智慧焕发旺盛生命力是有利的。
D. 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水流深,隐于寻常,百姓日用而不觉,历经数千年嬗变却不曾中断,正是我国非遗的定力和凝聚力的重要表现。
2. 根据材料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同群体、不同民族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相互学习,这样做有利于丰富各自文化生活,增进相互之间的认同,促进各自的发展。
B. 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记录的手段也有了新的进步,同时变得更加丰富和灵活了,而非遗传承和传播的手段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C. 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美好生活需要”等软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位的特点,经济增长和物质发达已不再是新格局中的发展内涵。
D. 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非遗昂首走向世界,彰显文化优势和独特的魅力,在讲好中国故事、增强辐射效果等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3.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土陶制作技艺列入非遗名录后,宜昌点军车溪风景区土陶作坊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游客们不仅在此观赏土陶,发朋友圈,还纷纷上阵跟土陶师傅请教,亲身体验土陶制作的乐趣。
B. 荆州市荆楚非遗博物馆设立后,将十多位非遗传承人请进博物馆带薪授徒,探索以师傅带徒弟的模式,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非遗传承突破家族传承的局限,为非遗注入新鲜血液。
C. 秭归县通过邀请专家讲授端午习俗和屈原文化等方式,多措并举,经多年努力,逐渐形成了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龙舟竞渡、三闾骚坛等文化品牌,使秭归闻名全国,享誉世界。
D. 村委会推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乡村发展策略,利用本村老房子、寺庙等古建筑文化遗产吸引游客,并举办乡村文化节,大力向游客推销土特产,提高了村民们的收入水平。
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 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谈到的非遗的作用有何异同?
答案】1. C    2. C    3. D    
4. ①对比论证,从载体、传承和状态等方面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对比以强调非遗的优势。②比喻论证,以静水喻非遗从而生动形象地论证了非遗潜移默化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③举例论证,列举了书法等非遗实例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④引用论证,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以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5. ①同:都谈到了非遗有助于提升民族自豪感;都谈到了非遗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非遗有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
②异:材料一论及了非遗在增强民族(群体)凝聚力、促进社会团结和谐和成为群体共同身份标志的作用;材料二则强调了非遗的精神引领和资源挖掘作用以及丰富精神食粮、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的作用。

解析
【分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