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11. 唐中期出现了“态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面对这种现实,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实行了
A. 租庸调制 B. 两税法 C. 募役法 D. 方田均税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期随着均田制的破坏,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实行了两税法,B选项正确。租庸调制是和均田制配合的赋税制度,A选项错误。募役法、方田均税法都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CD不符合题意。
12. 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了
A. 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 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 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 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答案】C
解析
详解】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反映的都是佛教文化,这些石窟分布在山西、河南、甘肃等地,体现了佛教影响范围的扩大,故选C;石窟开凿并不能证明儒学正统地位削弱和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排除AD;石窟属于佛教文化,排除B。故选C。
13. 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A. 建立世官制 B. 增设“参知政事”
C. 强化“外朝” D. 实行察举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增设参知政事体现的是对丞相行政权的分割,B选项符合题意。世官制属于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A选项排除。外朝是以丞相为首的执行机构,强化外朝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察举制属于汉朝的选官制度,D选项排除。
14.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A. 实现了富国强兵 B. 加重人民的负担
C. 使北宋走向衰亡 D. 加强了社会管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安石之开源政策”说明王安石变法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迹近于敛财”说明对人民近乎压榨,“急刻”说明对百姓短时间内危害大,故选B项;富国强兵是首要目的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北宋走向衰亡的原因是政治腐败,排除C项;对百姓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加强干预是社会管控的表现,但题干未体现,排除D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