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下图为毒品可卡因对人脑神经冲动的传递干扰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6. 下图为毒品可卡因对人脑神经冲动的传递干扰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多巴胺与②结合后继续进入下—个神经元中才能导致其兴奋
B. 多巴胺是—种神经递质,其被释放到突触间隙内的方式不消耗能量
C. 正常情况下,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被回收到突触前膜内或被分解
D. 可卡因导致多巴胺在突触间隙内增多的原因是其促进突触前膜的分泌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考查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机制的理解。据图可知,突触小泡释放的多巴胺作用于②突触后膜的受体后,可被多巴胺转运载体回收,可卡因可阻止这一回收过程,使兴奋传递受到影响。
详解】多巴胺与②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并不需要进入下一个神经元,A项错误;多巴胺通过胞吐过程释放到突触间隙,胞吐过程需要消耗能量,B项错误;正常情况下,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被回收到突触前膜内或被分解,以保证神经调节的灵活性,C项正确;可卡因通过阻止多巴胺转运载体回收过程导致多巴胺在突触间隙内增多,D项错误。
【点睛】神经递质“一·二·二”

 

17.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颗粒物,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正确的是(    )
A. PM2.5进入人体肺泡中即进入了人体的内环境
B. 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将导致血浆最终呈酸性
C. 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某些个体初次接触时就会引发过敏反应
D. 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答案】D
解析
1、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2、过敏反应是指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是由于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质的过度敏感引起的。
3、由于人体内环境中有维持内环境pH稳定的缓冲物质,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不一定会致血浆呈酸性。
4、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的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详解】A、消化道、呼吸道、膀胱、肺泡等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人体外部环境,A错误;
B、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将由HCO3-进行缓冲调节以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不一定会呈酸性,B错误;
C、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初次接触时不会引发过敏反应,C错误;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脑干,不在大脑皮层,D正确。
故选D。
18. 科学家发现过度肥胖的动物往往血糖浓度过高,给某品系的高血糖肥胖老鼠注入胰岛素后,发现血糖浓度并未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由于其对胰岛素不敏感造成的。有人推测阿司匹林可以恢复肥胖老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他们用上述品系老鼠做实验,方法如下:先给老鼠服用三周的阿司匹林后,再注射用缓冲液配制的胰岛素,一段时间后,血糖开始下降。该实验还需要一个对照组,以下设置最合理的是(  )
A. 给老鼠服用三周阿司匹林,在停药一段时间后,测定血糖浓度
B. 既不服用阿司匹林,也不注射胰岛素,三周后测定血糖浓度
C. 给老鼠服用三周阿司匹林后,注射等量缓冲液,一段时间后测定血糖浓度
D. 给老鼠在服用阿司匹林的同时注射胰岛素,三周后测定血糖浓度
答案】C
解析
经过处理的组是实验组,未经过处理的组是对照组,根据题意,“过度肥胖的动物往往血糖浓度过高,给老鼠注入胰岛素后,发现血糖浓度并未下降”,说明胰岛素对过度肥胖的动物不能起降血糖的作用;而有人推测阿司匹林可以恢复肥胖老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故实验目的是“探究阿司匹林可能对降低肥胖动物血糖有效果”,根据题干实验组可知,自变量是是否添加胰岛素,因变量是血糖浓度。
详解】实验目的是“阿司匹林可能对降低肥胖动物血糖有效果”,根据实验设计时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实验组先给老鼠服用三周的阿司匹林后,再注射胰岛素,一段时间后,血糖开始下降,则对照组应给老鼠服用三周阿司匹林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测试血糖浓度,C正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