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葬歌 一个小农家的暮 秋歌——给暖暖 妈妈1.作者简介

也许——葬歌 一个小农家的暮 秋歌——给暖暖 妈妈1.作者简介

(1)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又名家骅,字友三、友山,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现代诗人、学者。早年参加新月社,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期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著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论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等。有《闻一多全集》行世。
(2)刘半农(1891~1934),原名刘复,字半农,江苏江阴人。著名的诗人、语言学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中国新诗的开拓者,白话文的倡导者。代表作品有《瓦釜集》《扬鞭集》,以及《半农杂文》等。
(3)痖弦,本名王庆麟,1932年生,河南南阳人。1969年任台湾“中国青年写作协会”总干事。1974年兼任华欣文化事业中心总编辑及《中华文艺》总编辑。1975年任幼狮文化公司期刊总编辑。1977年出任台湾《联合报》副总编辑兼副刊主任。有诗集《痖弦诗抄》《深渊》等。
(4)江非,本名王学涛,出生于1974年,山东临沂人。2002年参加过《诗刊》第十八届“青春诗会”。著有诗集《纪念册》《一只蚂蚁上路了》等。
2.写作背景
(1)《也许——葬歌》是闻一多用来悼念自己早夭的女儿立瑛的一首诗。1926年的秋天,闻一多只身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职。这年冬天,他的长女,四岁的立瑛不幸夭亡。闻一多得到这个消息时,已经快过年了。他连忙赶回浠水老家。没进家门,就先打听立瑛的墓地。回到家里,看到立瑛的遗物,很动感情,陆续写了《忘掉她》《我要回来》,以及本篇课文《也许——葬歌》来悼念自己的爱女。
(2)《一个小农家的暮》写于1921年2月,是诗人在英国伦敦时所作。1920年,刘半农携妻将雏,到欧洲攻读语言学,由此开始了学者生涯。远离故土的孤寂与悲哀无情地煎熬着他,这位为白话新诗的诞生而费尽心力的诗人在异国他乡又挥笔写就了许多思乡的诗篇,《一个小农家的暮》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诗人在诗中没有把对祖国的思念以浓烈火爆的方式喷泻而出,而是含蓄地把它寄寓在对一个小农家晚间生活场景这一“真自然”的白描之中,精心地勾画了一幅富有中国乡土气息和田园风光的“真自然”的画面。
(3)《秋歌——给暖暖》作于1957年,是痖弦早期的作品。痖弦在1956年提出“新民族诗型”的观点,主张追求形象第一,意境至上;强调中国风与东方味。一再地回响着汉语古典诗歌声音的《秋歌——给暖暖》可看作对这一观点的实践。
(4)在当代诗坛,江非的《妈妈》是一首难得的优秀诗作,其诗歌的意蕴和精神旨趣,昭示着21世纪汉语诗歌创作的巨大潜力和发展方向。江非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歌者,在经过了现代文明的洗礼之后,回过头来看他妈妈背柴火的身影,用低沉沙哑的嗓音歌唱着宁静而无奈的乡村生活。
3.思路归纳

(1) 

(2) 

(3) 

(4)

4.主题提炼
(1)《也许——葬歌》中,“也许”一词贯串全诗,全诗就此展开丰富的想象。把爱女的死亡假设为安睡,说明诗人始终不愿意接受女儿死亡的事实。为了让女儿睡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诗人便叫夜鹰、蛙、蝙蝠不要吵,也禁止阳光、清风骚扰女儿,还撑一伞“松荫”庇护她。全诗处处流露出诗人对女儿体贴入微、呵护备至的感情,进而表现出他对女儿的刻骨的爱以及失去女儿的无限的痛苦。
(2)《一个小农家的暮》通过描绘农妇夜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看月数星图等生活图景,描写出了农家生活的自然纯真和安谧恬淡,传达出诗人对农家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从而也隐隐表达出身在异乡的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与眷恋之情。
(3)《秋歌——给暖暖》通过落叶、荻花、砧声、雁子、马蹄、落花、琴韵、寺院等富有古典气息的意象,营造了一个萧瑟、衰败、悲凉的意境。在“消失”与“留下”的对比中,表达出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人间真情与温暖的向往与追求。
(4)《妈妈》这首诗中,诗人以一个从城市返乡的儿子的口吻向母亲描述了城市中的一些景象,通过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对比,写出了在现代文明的大背景下,广大偏僻农村地区的妇女辛劳、困顿的生命状态,表达了对生活在偏僻、落后的农村中的默默付出、日渐衰老的伟大女性的深深悲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