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 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
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菌陈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受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这时正是盛夏。我们下船后,籍着新生的晚凉和河上的微风,暑气已渐渐消散;到了此地,豁然开朗,身子顿然轻了——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一缕新凉了。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的绿着。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我们出了大中桥,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将船划到一旁,停了桨由它荡着。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他自己却静静的蹲着。他是看惯这光景的了,大约只是一个无可无不可。这无可无不可,无论是升的沉的,总之,都比我们高了
那时河里热闹极了;船大半治着,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来往,停泊着的都在近市的那一边,我们的船自然也央在其中。因为这边略略的挤,便觉得那边十分的疏了。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因为想象与渴慕的作美,总觉更有滋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远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着大风而走。这实在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但秦淮河确也腻人。即如船里的人面,无论是和我们一堆儿泊着的,无论是从我们眼前过去的,总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任你张圆了眼睛,净了眦垢,也是枉然。这真够人想呢。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下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混沌的灯光里,渗入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痩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柳,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沐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脾,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是美丽的贝壳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风味大异了。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一九二三年十月十一日作完,于溫州
(节选自《朱自清散文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注]二十年代初,正是五四运动落潮期,朱自清寄情山水,追求一时的宁静和一切均适度的生活情趣;同时他又渴望光明,向往自由。
4.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第一段的抒情告诉人们,秦淮河的真实面目就是秦淮河上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情景。
B. “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句中的“赏鉴”一词能表现出船夫有文艺风范,他似乎知道来的是文学大家。
C. 第三段对月色的描摹,先将月色与灯光进行对比,突出月色之“清”,再运用拟人、烘托手法赞美月儿的神态。
D. 文章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缜密、细致的特色,将自然景象、历史影像、古代风物、真实情感融汇起来,洋溢着一股真挚深沉而又细腻的感情。
5. 文章第二段写出了秦淮河夏夜水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哪种表现手法?给人带来怎样的感受?(6分)
6. 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答案:
4.C

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散文类阅读的选择题,主要考核对文意、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等的分析、理解,这些是命题者的设题点,做题时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分析备选答案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方面的表述是否得当,表达特色方面的判断是否恰当。本题中,A项,“抒情”应为“描述”。第一节中“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的秦淮河”,从表达方式看,这是“叙述”。“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从表达方式看,这是“描写”。所以,第一节是“描述”。B项,“能表现出船夫有文艺风范,他似乎知道来的是文学大家”分析错误。首先,“赏鉴”一词不能表现出“船夫有文艺风范”,这是从作者的角度思考而表达的,不是出自船夫之口;其次,“他似乎知道来的是文学大家”无中生有。D项,“历史影像、古代风物”在所节选的文章内容中没有体现。故选C。
5.(1)特点:冷冷地绿着。(2)手法:对比,将南京与杭州的日光、秦淮河与夏夜的西湖进行对比。(3)表达效果:给人一种静静的、清凉的感觉。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分析表现手法及其效果。有三个小问题,要分开回答。阅读文章第二段,找到有效答题区间,提取或概括其特点。“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的绿着”“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由此提取概括秦淮河夏夜水的特点的词语是:冷冷地绿着。“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的绿着”这里采用对比的手法,将南京的日光与杭州的日光,秦淮河水的冷冷与夏夜的西湖的热蓬蓬进行对比,冷冷的秦淮河水的给人一种静静的、清凉的感觉。
6. ①通俗易懂,口语化。如“三株两株”“小姑娘怕羞的样子”等。②动词运用得生动形象。如“在水里摇曳着”中的“摇曳”,将垂柳的影子在水中的动态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又如“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中的“浴、缠、挽”等字,将树的枝条在月光下的美好形态惟妙惟肖地描摹了出来。③叠字的运用有一种音韵的美。如“淡淡”“支支”“偷偷”“光光”等。④大量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朴素典雅,贮满诗意,营造出如诗如画的境界。拟人如“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比喻如“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内涵的能力。首先回归文本,找到划线句子,看该句所写的对象,看有无使用技巧,圈出关键词语,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內涵。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首先是通过语句内容辨认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还要从词语运用准确生动、句式特点、语体色彩等角度分析。准确判断出以上语言特点后,再结合文段内容解释这些特点的表现,最后结合文段分析其效果。分析效果首先答出一般效果,然后结合句子分析具体的效果。如,“三株两株的垂杨柳”“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等,运用口语化语言,通俗易懂。“摇曳”一词,将垂柳的影子在水中的动态生动地刻画了出来。“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中的“浴、缠、挽”等字,准确运用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将树的枝条在月光下的美好形态惟妙惟肖地描摹了出来。“淡淡”“支支”“偷偷”“光光”,运用多个叠词,具有音韵美。“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儿可爱、羞涩、腼腆的情状。“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枝条美丽、柔细的特点。“光光的立着”“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写了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的样子和精神状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