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续写完整的两个分句,其结构要和画波浪线的句子相似,内容要能与之衔接。

三、创新语用
12、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续写完整的两个分句,其结构要和画波浪线的句子相似,内容要能与之衔接。
《史记》是一座人物画廊,司马迁像一个画家,以他那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又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要求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分别写出三个关键词(可以是短句)。
由于司马迁认识到了,历史终归是“人”的历史,不是“天”的意志史,于是以“绍圣《春秋》”为使命的司马迁抛弃了孔子既定的历史纪年法——编年体,而改用纪传体。这绝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他对那冰冷的历史巨轮投以轻蔑的一哂,然后满怀慈悲地去关心轮子下的那些泣血的生灵。从而,我们看到,一代一代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对自身命运的体认,构成了《史记》的主色调。史学成了人学,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溃了,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
(1)历史纪年法的史学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学的史学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答案】(示例)一位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 一位戏剧家,以他那深邃的灵魂,为我们演绎了一个个深入人心的角色
13.【答案】(示例)(1)冰冷 必然性(历史必然性) 逻辑
(2)慈悲 生灵(或“命运”或“生命的热血”) 戏剧性

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与进士、科举、选拔人才相关
①进士,元明清时,通过会试的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三甲,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③连中三元,主要意思是一个人身兼解元、会元、状元。具体是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第一。
④古代的各级考试,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普通读书人通过县试成为童生。童生通过院试,成为秀才,第一名叫:案首。秀才通过乡试,成为举人, 第一名叫:解元。举人通过会试,成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贡士通过殿试,成为进士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⑤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⑥殿试,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由唐高宗创制,但尚未成定制,宋代始为常制。
⑦童子科,中国古代主要通过童子科来选拔神童,童子科萌芽于汉代,但尚未形成正式的科举考试制度,选拔方式以荐举为主。
⑧童生,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⑨贡、,“贡”,指贡士;“举”指乡举里选。古时地方官府向帝王荐举人才,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之制,至汉始合贡、举为一,而浑称“贡举”。
孝廉,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举孝廉,是一种至下而上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能之秀异者,是一种泛称。魏晋南北朝时期,“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与科举制中的“秀才”不是一个概念。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