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俗讲变文一直被学术界称为“章回之祖弥”。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其教义深微繁富,领悟不容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的俗讲变文一直被学术界称为“章回之祖弥”。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其教义深微繁富,领悟不容易,和尚就在寺里采用说唱结合的方式讲述佛经,这种讲述佛经的话本就是俗讲。五代时有种说唱变文极为盛行,叫作“转变”,变文,就是转变的底本,是单个人即能说唱的讲经文。由此可见,俗讲变文乃是通俗方式下的佛家讲经,陈寅恪曾经论述:“自佛教流传中土后,印度神话故事亦随之输入……易知宋代说经与近世弹词章回体小说等多出于一源,而佛教经典之体裁与后来小说文学盖有直接关系”。由此足见,章回体小说与俗讲变文之间确有渊源。
   俗讲变文源于僧侣讲唱经文的仪式与体制,而佛经文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散文中掺杂着不少韵文的成分,明清章回小说中也采用讲唱交替、韵散结合的形式,让人们清楚地辨析出其对于俗讲变文的继承痕迹。唐代“俗讲”、“变文”正文的前后分别有“押座文”和“解座文”,都是采用诗歌或韵文的形式。前者是总体叙述故事内容,点明主旨大意,渲染氛围,并以此使听众安静下来,并引起下文。讲经终场的结束致语则为“解座文”,内容为索取布施或调侃。例如:《破魔变文》《降魔变文》这两篇变文既有开讲前的押座文又有散场前的解座文。唐代俗讲变文中韵文和散文相结合采用交织并用的形式,文章的叙述主要靠散文来完成,韵文是用来歌唱的。韵文和散文的衔接不是任意无序的,而是韵散交错进行的,通常在大篇幅散文叙述说白之后会出现一个引导词语把要讲的韵文引出来,这个引导词语被称作“引端”词,起到韵散转换的作用,常见的有“于尔之时,有何言语”“若为陈说”“诗云”等等。明清章回体小说也有类似作用的词语出现,如“有诗为证”“但见”“诗云”等。
明清章回体小说历来有图像与文字相结合的文体特征,可谓“图文并茂”,具体表现在章回体小说中的“全像”与“绣像”运用。所谓“全像”,就是用图画表达故事内容,是一种图说的方式,是作者用文字讲述故事的同时用图画来补充表现主要的故事情节,使文章更显生动形象。“绣像”则主要是以图像的形式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的一种解说,作用比较单一,不具备介绍交代故事内容的作用。“全像”“绣像”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佛教画本的“图”与“像”。
俗讲变文是图文结合文体成熟的标志。俗讲变文中图像与文字相结合,表现在变文与变相的配合,盖人物事迹以文字描写之则谓之变文,省称曰变;以图像描写则谓之变相,省称亦曰变,也就是说变文指的是文字叙述,变相指的是图像描述。变文与变相的结合形式有两种,一是以韵文描述图画,也就是用韵文的形式概括图像的内容,如“章回小说雏形”——《三藏法师取经诗话》中出现的“入大梵天王宫第三”、“入香山寺第四”等故事的题目,就是源自于图画的概括;另一种结合形式是作者把图画演说成一段故事,也就是用文字把图像的故事记录下来。变相最初画在寺院的墙壁上,内容为佛本生、本行故事,成为佛教建筑的一大特色。变相后来转移到纸上,题材范围也逐渐扩大,而且变相对变文起到了形象说明的辅助作用,成了变文的一种补充。宋人郑樵云:“见书不见图,闻其声不见其形;见图不见书,见其人不闻其语。图,至约也;书,至博也。”可见,这种图文结合的文体形式也受到后代学者的广泛推崇。
(摘编自杨小敏《明清章回小说文体探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俗讲变文中的“押座文”的作用是使听众安静下来,内容多为调侃或索取布施。
B.唐代俗讲变文韵散交错进行,“若为陈说”等“引端”词起到了韵散转换的作用。
C.明清章回小说的“绣像”,以图像形式解说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交代故事内容。
D.章回小说《三藏法师取经诗话》有“图文并茂”的特点,是章回小说成熟的标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指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即章回小说与俗讲变文之间确有渊源。
B.文章第二段从韵散结合的角度,分析了俗讲变文对明清章回小说的影响。
C.郑樵的话论证了图文结合的文体形式受到后代学者的广泛推崇的观点。
D.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样,例证引证并举,正反对比结合,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在中土流传,其教义深微繁富,难以领悟,因此才出现通俗易懂的俗讲变文。
B.僧侣讲唱经文的仪式与体制,促使明清章回小说形成讲唱交替、韵散结合的形式。
C.《红楼梦》运用散文叙事,穿插大量韵文,足以证明章回小说与俗讲变文之间的渊源。
D.变相描述的内容,都来源于最初画在寺院的墙壁上讲述佛本生、本行故事的图画。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1)A.张冠李戴,“调侃或索取布施”是“解座文”的特点,同时“押座文”的作用不止“使听众安静下来”一个,第二段为:唐代“俗讲”、“变文”正文的前后分别有“押座文”和“解座文”,都是采用诗歌或韵文的形式。前者是总体叙述故事内容,点明主旨大意,渲染氛围,并以此使听众安静下来,并引起下文;C.以偏概全,原文第三段是“主要是以图象的形式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的一种解说,作用比较单一,不具备介绍交代故事内容的作用”;D.篡改文意,《三藏法师取经诗话》只是章回小说的雏形,第四段为:如“章回小说雏形”--《三藏法师取经诗话》中出现的“入大梵天王宫第三”、“入香山寺第四”等故事的题目,就是源自于图画的概括。
(2)D.文中并未运用正反对比论证。
(3)D.以偏概全。第四段为:“变相最初画在寺院的墙壁上,内容为佛本生、本行故事”,后来转移到纸上,题材范围逐渐扩大。


答案
(1)B
(2)D
(3)D

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