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大学西迁,是一次响应祖国号召、跨越大半个中国的“行军”。1956年,面对“交大西迁”的战略部署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交通大学西迁,是一次响应祖国号召、跨越大半个中国的“行军”。1956年,面对“交大西迁”的战略部署,师生们   ▲   登上列车,从繁华的黄浦江畔奔赴千里之外的黄土地。仅一年多,新校园从麦田中拔地而起。此后,扎根在三秦大地上的西安交大成为祖国西部的科技高地,培养累计大学生23.6万余名,投身西部建设人数将近达10万人以上。
类似交大这样的迁徙故事绝非个例,“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当时是一代人的集体选择。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力尚弱、百废待兴,面对困难重重的内外部形势,进行布局调整与边疆开发   ▲   。 为“备战备荒”,数以千万计的建设者奔赴“三线”地区;为开垦戍边,百万“知青”向人迹罕至的东北荒原进发;为研发“两弹一星”,一大批科技精英隐姓埋名扎根茫茫戈壁,“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军人、农民、知识青年、科学家,他们的身份或许不同,但都投身时代洪流,去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青春   ▲   了中国人那段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奋斗史。
他们的人生选择,明显不是一笔用物质公式可以算清的账。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谱系中,从来尊崇“兼济天下”,而非“独善其身”,从来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讲“好儿女志在四方”。中国人自小   ▲   的诗文、敬仰崇拜的英雄,无不有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在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社会主义体制下,把个人得失放在国家利益后面,把个人选择融于国家需要之中,其实是一种自主选择。这种选择,鉴照着对祖国的深情大爱、对时代的如火热忱,永远在民族的精神星空中熠熠生辉。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义无反顾     迫不及待     抒写    耳濡目染
B.义无反顾     迫在眉睫     书写    耳濡目染
C.义不容辞     迫在眉睫     抒写    耳闻目睹
D.义不容辞     迫不及待     书写    耳闻目睹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扎根在三秦大地上的西安交大成为祖国西部的科技高地,累计培养大学生23.6万余名,其中投身西部建设人数达10万人
B.扎根在三秦大地上的西安交大成为祖国西部的科技高地,培养累计大学生23.6万余名,其中投身西部建设人数将近10万人
C.扎根在三秦大地上的西安交大成为祖国西部的科技高地,培养大学生累计23.6万余名,其中投身西部建设人数达10万人
D.扎根在三秦大地上的西安交大成为祖国西部的科技高地,累计培养大学生23.6万余名,其中投身西部建设人数将近10万以上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行军”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今年的“世界读书日”似乎尤其热闹,甚至有人说今天应该是“世界直播读书日”。
B.这只名叫“轰炸机”的秃鹰,当时正准备参加奥运会的开幕式表演。
C.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谱系中,从来尊崇“兼济天下”,而非“独善其身”。
D.那个有着无穷问题的男孩子的故事提醒人们,永远不要放弃你对“已知”的好奇心。

17. B(义无反顾: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容徘徊退缩。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推辞。指理应接受。根据语境, 应用“义无反顾”。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十分急切。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已到眼前,非常紧迫。根据语境,应用“迫在眉睫”。抒写:表达与描写。书写:写。根据语境,应用“书写”。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受到影响。耳闻目睹:亲耳听到,亲眼看到。根据语境,应用“耳濡目染”)
18. C(A项“人数达10万人”语意重复,删除“人”;B项“培养累计”语序不当;D项“将近10万人以上”不合逻辑)
19. B(A项,特定称谓;B项和文中的引号都表示特殊含义;C项,表示引用;D项,表示强调)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