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抗战时期,许多知识青年奔赴延安,他们自愿脱下西装皮鞋,扔掉高跟鞋,穿上了八路军军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
【审题】1.审材料。
本题材料紧扣“立德树人”的命题理念,引导青年人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并为之奋斗,从而提升生命价值,实现生命超越。本次作文紧扣当下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采用新材料+情境化+任务驱动的命题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规划观,注重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体现了对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的落实。试题提供了三则材料,第一则材料抗战时期知识青年奔赴延安,指出青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要勇于担当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第二材料是改革开放时期青年人紧跟时代的步伐,融入改革大潮。第三则材料是习近平讲话中强调鼓励人才扎根基层,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能统一三则材料的观点是“青年的追求顺应时代要求,能将个人追求同民族、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这样的追求是最有价值的”。
2.审任务。
本次作文围绕“青年人应该到哪里去”,来谈“提升自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时代需求、国家命运前途相统一”等皆可。写作的具体任务是以一个即将跨入大学的青年人的身份,针对“青年人应该到哪里去”这一时代课题,在班级群中跟同学们分享感悟与思考。
【参考立意】(1)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
(2)让青春与时代同频;
(3)传递青春圣火,高扬时代风帆;
(4)青春之花绽放于祖国需要之;
(5)让青春跟上时代的步;
(6)青年,时代的舞者;
(7)听从时代的召唤;等等。
【素材】1.职业的选择还与国家、社会息息相关。“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都与我有关”,无数人对此作出了生动的诠释。58年前,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青年人扎根塞罕坝,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在风沙肆虐的茫茫荒原创造了绿色事业;同在那一年,年轻的樊锦诗深入大漠,在艰苦与孤寂中坚守半世纪,以保护敦煌为终身事业。还有放弃百万年薪选择回到最贫困山村的秦玥飞,疫情当前不计报酬的最美逆行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他们自觉践行的择业观。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社会,才能在每一份职业中无愧于心,才能实现自身的完美与人类幸福的统一。
2.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和人民需要结合起来,树立高远理想。习总书记在给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回信中说:“希望你们珍惜学习时光,练就过硬本领,毕业后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以仁心仁术造福人民,特别是基层群众。”这是对西藏大学学生的希望,也是对所有青年学生的希望。今年,河北考生刘志成、广东考生刘洋在成绩高于清华大学录取线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了清华大学的“强基计划”,他们认为,作为在中国发展上升期成长的新青年,定要肩负“少年强则国强”的责任和担当,为国家基础学科和重大战略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这种正是在祖国需要下进行个人人生规划,在总书记的指示下奋然前行的人生选择。
3.着眼于社会需要,树立正确就业价值取向。人类的幸福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和需要。因此,每个人择业时务必首先考虑社会需要这个大前提。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都非常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希望得到一份理想的职业,这些都是合情合理的。但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并非可以不顾社会需要,一味地追求"自我设计"。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不仅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希望与志愿,而且取决于既定的社会需要。没有社会的需要,就没有职业的分工,也就没有职业的选择。因此,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应当把社会需要作为选择职业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实现自身价值和服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自觉地服从社会需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