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当然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当然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但我们也可以认为,《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主人公贾宝玉(还可加上他的知己林黛玉)的生命体验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作者的思想观点,体现着作者的人生态度。此外,来往于仙界和尘世的一僧一道与出入于贾府的刘姥姥,作为另两个代表作者审视人生的视点,从不同的侧面,与宝黛的视点和合在一起,构成作者曹雪芹的一个多元的矛盾思想体。
我们读《红楼梦》,常常感到有几个不同的开头:从第一回一僧一道开始,交代那块石头的背景,展开它的传奇经历;从第三回黛玉进贾府开始,主要人物宝玉、黛玉等一一登场,以丰满生动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从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开始,网状结构的贾府衰亡史似乎才从一个芥豆之微的小小人家开始编织。而前五回都是在交代小说旨意、创作缘起和人物关系及他们的结局等,似乎只是小说的纲领。何以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呢?这当然和《红楼梦》的独特结构有着密切关系,但也和本文提出的作者观照人生的三个视点紧密相连。正因为一僧一道、宝黛和刘姥姥分别代表了作者审视人生的三个观照点,因此和他们有关的最先描写,便成为从不同层面观照人生的小说的开始。这里不妨借用《红楼梦》第一回提及的概念,来对这三种不同的视点作一简单的概括。佛教有所谓“色空”观,但小说写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从而把“情”作为联结“色”与“空”的中介。这样在《红楼梦》里,实际就存在着色、情、空三个概念。而一僧一道、宝黛和刘姥姥这三个视点正和小说中的这三个观念相对应:一僧一道是立足于“空”来观照人生,宝黛是立足于“情”来把握世界,而刘姥姥则是着眼于“色”来看待周围一切。在情节的具体展开中,这三种视点并没有为其中的“空”观所一统,而是交相映射,这使作品的思想内涵呈现出异常丰富复杂以致相互矛盾的情形,也是《红楼梦》之所以会产生见仁见智的根本原因。
……
对于世界、对于人生,刘姥姥始终着眼于“色”,立足于一种物质的功利观。如果对于贾宝玉来说,大自然是作为美、作为情感的表现而展现在他面前,那么,刘姥姥则是以一种实用的态度来对待自然万物的,就像她自己说的:“我们成日家和树林子做街坊,困了枕着他睡,乏了靠着他坐,荒年间饿了还吃他。”……而贾宝玉是从“情”的角度来观照人生、把握世界的。对贾宝玉这“情”的观念,红学界曾有许多论者加以阐述。这里,我们想结合前人的研究,从空空道人“因色生情,传情入色”这一角度,来对贾宝玉的“情”的观念作出分析。所谓“因色生情”,是指客体对主体所产生的一种情的感染、感发作用,而“传情入色”则是指主体将自己的情感灌注于客体之中,使之分享主体的情感体验。概而言之,“因色生情,传情入色”,是借助于情,将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色”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亲情关系,一种共情体验。虽然,这里的人,我们是举贾宝玉为代表,但在很多时候,贾宝玉的情的观念是涵盖、包含着林黛玉的思想意识,有时,则是与她的思想意识互为补充的。在脂批透露给我们的“情榜”中,贾宝玉是“情不情”,林黛玉是“情情”,他俩相合,正把世上所有的无情之物和有情之物都囊括无遗。当然,从一方面看,贾宝玉的“情不情”更为广博,理当将黛玉的“情情”包括在内;但从另一方面看,宝玉的爱博,难免会有所分心,所以,他的情感有时竟不如黛玉那样专一。比较而言,贾宝玉更体现出一种情感的广度,一种爱的泛溢;而林黛玉则更体现出一种情感的深度,她的情有独钟。
(选自詹丹《曹雪芹审度人生的三个视点》,有删改)
材料二
平儿答应着,一径出了园门,来至家内,只见凤姐儿不在房里。忽见上回来打抽丰①的那刘姥姥和板儿又来了,坐在那边屋里,还有张材家的周瑞家的陪着,又有两三个丫头在地下倒口袋里的枣子倭瓜并些野菜。
众人见他进来,都忙站起来了。刘姥姥因上次来过,知道平儿的身分,忙跳下地来问“姑娘好”,又说:“家里都问好。早要来请姑奶奶的安看姑娘来的,因为庄家忙。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卖呢,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这个吃个野意儿,也算是我们的穷心。”
(选自《红楼梦》第39回)
注释:①打抽丰——也叫“打秋风”,旧时利用各种关系取得有钱人的赠与。
1.小说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作者的观点,以下最不能体现作者人生态度的一项是(   )
A.《红楼梦》  林黛玉B.《三国演义》  曹操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柯察金D.《城南旧事》  英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贾宝玉和林黛玉在人生经历中所获得的生命体验,直接或间接地代表了作者的思想观点。
B.一僧一道与刘姥姥,代表作者审视人生的视点,审视着“红楼”世界,这些构成了矛盾思想体。
C.共情体验是指借助于情,客体的“色”对主体的人所产生的一种情的感染、感发作用的情感体验。
D.空空道人在佛教“因空见色,由色生情”的基础上,把“情”作为联结“色”与“空”的中介。
3.下列各项,不符合材料一作者对“色、空、情”的阐述的一项是(   )
A.(宝钗介绍冷香丸的制作)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第7回)
B.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第40回)
C.(宝玉)仰望杏子不舍,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是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杏流泪叹息。(第58回)
D.(宝玉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第77回)
4.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宝玉从“人化的自然”眼光出发,给自然万物以人的地位,对待自然万物一如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B.焦大醉骂以及贾琏小厮兴儿评王熙凤,这些人物的议论并不贯穿全书,并没有构成作者审视人生的视点。
C.贾宝玉的“情不情”更为广博和深邃,将黛玉的“情情”囊括无遗,贾宝玉更体现出一种人类情感的广度。
D.小说表现的三种视点没有被“空”观所一统,而是交相映射,因此使作品的思想内涵呈现出丰富性与复杂性。
5.概括材料二中刘姥姥着眼于“色”的表现。
                                                                               
                                                                               
                                                                               
1.B【解析】B.《三国演义》是作者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客观冷静陈述历史事实,所以曹操不能体现作者的人生态度。ACD这三部均为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人物一定程度上能代表作者的观点。故选B。
2.A【解析】B. “一僧一道与刘姥姥,代表作者审视人生的视点”错误,从材料一可知,应该与宝黛的视点和合在一起才构成作者的多元矛盾体。C.“共情体验是指借助于情……”错误,由材料一“所谓‘因色生情’,是指客体对主体所产生的一种情的感染、感发作用,而‘传情入色’则是指主体将自己的情感灌注于客体之中,使之分享主体的情感体验。概而言之,‘因色生情,传情入色’,是借助于情,将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色’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亲情关系,一种共情体验”可知,共情体验还包括传情入色。D.“空空道人在佛教‘因空见色,由色生情’……”错误,由材料一“佛教有所谓‘色空’观,但小说写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可知,这不是在佛教的基础上。故选A。
3.A【解析】A.只是陈述制药所需的花卉的分量,不涉“色、空、情”。B.“喜欢”涉及“情”。C.宝玉“仰望杏子不舍”,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不免“伤心……流泪叹息”涉及“情”。D.宝玉的话涉及“情”。故选A。
4.C【解析】C.“贾宝玉的……更为广播和深邃”错误,结合材料一“贾宝玉的‘情不情’更为广博,理当将黛玉的‘情情’包括在内;但从另一方面看,宝玉的爱博,难免会有所分心,所以,他的情感有时竟不如黛玉那样专一。比较而言,贾宝玉更体现出一种情感的广度,一种爱的泛溢;而林黛玉则更体现出一种情感的深度,她的情有独钟”,由此可知,宝玉的“情不情”更广博,黛玉的“情情”更深邃。
5.①重实用性,如留尖儿的瓜果以孝敬贾府。②重功利性,进贾府并非只是联络感情,主要是“打抽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