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宝钗扑蝶① ①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宝钗扑蝶
①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柳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②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迎春因说道:“林妹妹怎么不见?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宝钗道:“你们等着,我去闹了他来。”说着便丢下了众人,一直往潇湘馆来。正走着,只见文官等十二个女孩子也来了,上来问了好,说了一回闲话。宝钗回身指道:“他们都在那里呢,你们找他们去罢。我叫林姑娘去就来。”说着便逶迤往潇湘馆来。
③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
④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原来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水上,四面雕镂槅子糊着纸。
⑤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只听说道:“你瞧瞧这手帕子,果然是你丢的那块,你就拿着;要不是,就还芸二爷去。”又有一人说话:“可不是我那块!拿来给我罢。”又听道:“你拿什么谢我呢?难道白寻了来不成。”又答道:“我既许了谢你,自然不哄你。”又听说道:“我寻了来给你,自然谢我,但只是拣的人,你就不拿什么谢他?”又回道:“你别胡说。他是个爷们家,拣了我的东西,自然该还的。我拿什么谢他呢?”又听说道:“你不谢他,我怎么回他呢?况且他再三再四的和我说了,若没谢的,不许我给你呢。”半晌,又听答道:“也罢,拿我这个给他,算谢他的罢。……你要告诉别人呢?须说个誓来。”又听说道:“我要告诉一个人,就长一个疔,日后不得好死!”又听说道:“嗳呀!咱们只顾说话,看有人来悄悄在外头听见。不如把这槅子都推开了,便是有人见咱们在这里,他们只当我们说顽话呢。若走到跟前,咱们也看的见,就别说了。”
⑥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
⑦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怔了。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他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
⑧谁知红玉听了宝钗的话,便信以为真,让宝钗去远,便拉坠儿道:“了不得了!林姑娘蹲在这里,一定听了话去了!”坠儿听说,也半日不言语。红玉又道:“这可怎么样呢?”坠儿道:“便是听了,管谁筋疼,各人干各人的就完了。”红玉道:“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二人正说着,只见文官、香菱、司棋、待书等上亭子来了。二人只得掩住这话,且和他们顽笑。
【注】①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题目为编者所加。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迎春此语看似是对黛玉的嗔怪埋怨,其实只是姐妹间惯常嬉闹打趣而已。
B.见宝玉进入潇湘馆,宝钗稍作思忖便抽身回来,既可见其心思之缜密,也表现出她对宝黛亲密关系的不以为意。
C.对宝黛相会和红坠密谈,宝钗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前者刻意回避,后者故意声张,彰显出她高超的应变能力。
D.从红玉和坠儿交谈中,可以看出她们二人的不同之处:红玉思虑较多,有些矜持;坠儿则随性率真,心思单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祭饯花神的场面描写,营造出庄重肃穆的节日气氛,寄寓着众女子对春光即逝的伤感,并为人物出场提供了背景。
B.第⑤段中,小说未直接点明对话二人的真实身份,这样写既符合宝钗身在亭外的客观情境,又设下悬念,增强了可读性。
C.选文以宝钗行踪为线,叙写寻黛玉、扑蝴蝶、闻私语、巧脱身等事,并借语言、心理等描写将宝钗形象刻画得鲜明丰满。
D.选文部分黛玉虽未出场,但交芒种节的时令交代、借他人之语对其性格特点的揭示,都为后文写黛玉泣泪葬花埋下伏笔。
8.选文第④段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9.宝钗在情急之下为什么会把黛玉作为自己脱身的挡箭牌?请结合《红楼梦》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说明。(6分)
【分析】(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在仔细阅读本文的基础上辨析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层次的概括,思想情感赏析、写作手法的评价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作答时要根据全文情节内容,从人物、环境、主题等多个角度去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情节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具体语境,多角度探究问题。
【解答】(1)B.“也表现出她对宝黛亲密关系的不以为意”错。由原文“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可知,宝钗是怕引起宝玉和黛玉的不便和猜疑才抽身回来,这是一种主动的退让,体现她城府深,不是对宝黛关系不以为意。故选:B。
(2)A.“营造出庄重肃穆的节日气氛,寄寓着众女子对春光即逝的伤感”错。由原文“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柳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可知,营造的是盛大而唯美的氛围,是女孩子庆祝的热闹而喜庆的节日。故选:A。
(3)从塑造人物看,“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宝钗扑蝶的描写表现了宝钗青春少年的热情活泼、天真可爱的性情;从情节结构看,“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引出下文滴翠亭偷听红玉和坠儿谈话,推动了情节发展;“原来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水上,四面雕镂槅子糊着纸”这是对滴翠亭位置特点的交代,下文“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宝钗设计脱身,滴翠亭的描写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4)宝钗在情急之下把黛玉作为自己脱身的挡箭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原因:从事情的起因看,“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宝钗道:‘你们等着,我去闹了他来。’说着便丢下了众人,一直往潇湘馆来”可见宝钗本就是为寻黛玉而来,第一时间想到黛玉,是宝钗客观真实的本能反应,合情合理;从情节发展角度看,“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众姐妹中没有林黛玉,才有下文宝钗寻黛玉“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情节的发展合情合理;从人物性格看,“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可见黛玉的爱刻薄人、心思细腻的性格既不会张扬此事,也不会让说话的人敢来对证,体现了宝钗对黛玉的了解深透以及心思细致。从情节照应看,“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前文宝钗见宝玉去会黛玉,自己不便进去,但对黛玉与宝玉的亲密关系产生嫉妒之心,情急之下作出把黛玉作为自己脱身的挡箭牌之事,也符合宝钗的人设和常情。

答案:
(1)B
(2)A
(3)①展现出宝钗性格中青春活泼、天真烂漫的一面,丰富了人物形象。②因追蝶而来到滴翠亭,得以听到红玉和坠儿谈话,推动了情节发展。③交代了滴翠亭的位置特点,为下文宝钗设计脱身作了铺垫。
(4)①宝钗本就是为寻黛玉而来,无可藏躲之时,第一时间想到黛玉,是宝钗客观真实的本能反应。
②黛玉并未与众姐妹在一起,此时此刻出现在这里是合乎情理的。
③黛玉素来行事谨慎,不喜张扬,身处此地不声不响,不会有人质疑。
④黛玉身份高贵且嘴不饶人,不会有人与之当面对质而暴露真相。
⑤这是宝钗嫉妒黛玉与宝玉的亲密关系而做出的下意识反应,是可以理解的。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