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再创造中,最需要的是创作者“才、胆、识、力,四者交相为济”,特别是作为主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再创造中,最需要的是创作者“才、胆、识、力,四者交相为济”,特别是作为主创,“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缺乏“才、胆、识、力”,难以产生令人刮目的“心思”,难以在既有本文前“取舍”自如,更难以成就“自成一家”的风骨和神韵,也就难有上乘的改编与搬演。
成功改编有一个基本前提,即尊重原作。经典改编首要的美学原则就是忠实于原作的创作精神。近10年多数创作已证明,原作照搬未必是尊重,大幅改动未见得就是背离。尊重不是机械复制,更不是曲意逄迎或肢解;而是在契合经典文本精神的前提下,与原作者深度对话,是两者间的会意与神交;而且,一定是符合艺术规律的再创造。如贝拉·巴拉兹所言,“如果一位艺术家是真正名副其实的艺术家而不是个劣等工匠,那么他在改编小说为舞台剧或改编舞台剧为电影时,就会把原著仅仅当成未经加工的素材,从自己的艺术形式的特殊角度来对这段未经加工的现实生活进行观察,而根本不注意素材所已具有的形式”。曹禺对巴金小说《家》改编的经验同样道出了经典改编成为新的经典往往被忽视的二度创作中的原创性。曹禺说:“应该把改编看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改编同样需要有生活。”布鲁姆认为:“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赢得经典地位的原创性标志是某种陌生性。”经典改编只有拥有了创造性元素,即具有了再生性,才能证明其强大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成为新的经典。我国古典戏剧中的《赵氏孤儿》是,《牡丹亭》是,现代小说《生死场》和《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改编与舞台呈现也是。
经典是记忆艺术,是人文思考与审美价值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传递着时代精神又超越时代的局限性,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抵达。纵观近10年内地现当代文学经典改编,不难发现,老实厚道者不在少数,很多编剧和导演似乎认认真真地当起了原作的“搬运工”,把剧本中的文字复制在了舞台上,二度创作中主创者的艺术创造力乏善可陈。究其原因,除了创作能力不足外,难以排除的就是实用主义大行其道。一旦困顿于既得利益之中,被其捆绑,戏剧作品往往充满了功利性,造成灵魂审视与精神关怀的缺失,这样的创作在当代舞台比比皆是。经典改编中也不乏实例。
(摘编自张荔《经典改编何以成为新的经典》)
材料二:
林冲是《水浒传》中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作为“逼上梁山”的代表人物,人们对其惨烈的悲剧命运给予了深深的同情与理解。
明代李开先的《宝剑记》重新塑造了林冲的形象,他由一位隐忍的豪杰英雄演变为坚贞的忠臣义士,最终的结局也被改写为大团圆的结局。显然,作品的改编寄托了作者的人格理想和道德信念,作者将自己的谏官经历融入到了戏剧创作中,将小说中的个人恩怨上升为戏剧中的忠奸斗争。
在现代文学史中,也有不少作家以林冲的故事为题材进行全新的改编,包括吴永刚的话剧《林冲夜奔》、杨绍萱等人集体创作的京剧《逼上梁山》、吴祖光的话剧《夜奔》等作品。而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水浒传》多次被改编成电视剧搬上荧幕,引发了一次次的收视热潮,这种电视媒体的传播方式由于其震撼的视听效果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满足了大众文化的消费性,也从一个层面验证了《水浒传》的无尽魅力。这些作品对于林冲形象的改编有两大亮点:一是加强了林冲与娘子夫妻感情深的刻画,使人物性格更加真实丰满。二是对于人物结局的改编,作品的观赏性更强,更能感动广大观众。透视不同作家对同一题材的现代改编,可以发现其中隐含着政治权力机制的制约和时代文化语境的影响。
从人的层面来看,新戏力图展示温暖的人情与健康的人性,人物形象更为饱满立体。吴祖光在《夜奔·序》中说:“我爱这一群人,这一百零八个大孩子,他们有的是互爱、互助、坦白、天真;重义气如山斗,视生命如鸿毛;这一切一切不都是现代人所缺欠、所不屑为的么?世情的浇薄使我们更倾心于《水浒》里的同情与温暖。”作者显然看重的是这群“可爱的强盗”身上所凝聚的纯真质朴的人性,而这些都在功利世俗的现代社会中消失殆尽。在林冲与老兵交接草料场时,两人的交谈如此质朴真诚,表现出患难之中人情的可贵。这位身份卑微的老兵出于善良温厚的本性,给予林冲这位落难英雄力所能及的关照,使这位苦命的好汉在严寒中感受到了一丝人间的温暖。
从社会的层面来看,新戏汲取民族精神力量,呼吁反抗一切强权暴政。吴永刚的剧本《林冲夜奔》突出了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细致描绘出林冲的性格由委曲求全到决绝复仇的转变过程。作者坦言改编的动机除了喜爱《水浒》人物外,还有现实因素的刺激。“自幼生长在现代高军阀势力压迫下的北方,在农民当中那些血淋淋的故事,是常常听得见见得着的。水浒中人的印象,便常常活跃在童年的心中。”“想把水浒传中的血淋淋的故事,写成活生生的教训!”
(摘编自程娟娟《论林冲形象的现代改编》)
1.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经典改编,只要创作者“才、胆、识、力,四者交相为济”,就能有上乘的改编与搬演。
B.明代李开先开启了重塑林冲形象的先河,其《宝剑记》中的林冲是个坚贞的忠臣义士。
C.《水浒传》多次被改编成电视剧,满足大众文化的消费性,这也得益于影视艺术的发展。
D.不少改编后的《水浒传》人物性格更真实丰满,观赏性更强,比原著更具艺术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名著改编不拘一格,既可以改人物的形象,也可以改故事的结局。
B.《水浒传》多次被搬上荧幕,是对其具有的无尽魅力的充分验证。
C.新戏展示温暖的人情与健康的人性,所以每个人物形象更为饱满。
D.经典改编要成为新的经典,就必须拥有创造性元素,具有再生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材料所说的经典改编范畴的一项是(3分)(     )
A.曹雪芹的《红楼梦》拍成电视剧
B.司马迁的《史记》出版白话文版
C.莫言的《红高粱》)拍成电影
D.孔尚任的《桃花扇》>改编成黄梅戏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经典改编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分)
                                                                               
                                                                               
                                                                               
1. C(A.“只……就”错,条件混淆.原文“最需要的是创作者‘才、胆、识、力,四者交相为济’”说的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B.“开启了重塑林冲形象的先河”错.原文中没有说李开先是最早的改编者。D.于文无.据,“比原著更具艺术价值"错。)
2.C(原文说的是“戏力图展示温暖的人情与健康的人性,人物形象更为饱满立体”,前后句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每个人物形象”说法不准确。)
3. B(司马迁的《史记》出版白话文版,属于古文翻译成现代文,不属于材料所说的经典改编。
4.示例:经典改编是改编者忠实于原作的创作精神.在契合经典文本精神的前提下,与原作者深度对话,对经典进行的符合艺术规律的再创造活动。(4 分,意思对即可)
5.①首先总体介绍后世对名著《水浒传)的改编情况;②接着从人的层面论述改编出来的新戏力图展示温暖的人情与健康的人性,人物形象更为饱满立体;③最后从社会的层面论述改编出来的新戏汲取了民族精神力量,呼吁反抗一切强权暴政。(6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