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考古学发祥于1928年董作宾挖掘殷墟,至今不到百年,考古学家以他们的勘探和发掘工作告诉我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考古学发祥于1928年董作宾挖掘殷墟,至今不到百年,考古学家以他们的勘探和发掘工作告诉我们:中华文明经历了从“满天星斗”到“华夏大一统”的演变进程,即从多元到一体的过程,这个过程宛如星辰的斗转迁移。
通过考古来理解中华文明,我们能够看到她“最远”和“最真”的历史面貌。()没有文字记载时,“最早的中国”是什么样的?我们的祖先如何进行有效的社会组织?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崇拜与信仰?在落后的生产条件,先民用怎样的方式铸造起令人震惊的大型建筑?通过考古发现,这些问题不断得到解答,我们看到了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中华文明最早的“基因图谱”。所谓“最真”,在于考古的实物证据,更能引领我们进入古人真切的生活情境。想要通过文献史料走进历史生活,离不开读者的构拟想象,但考古发掘所呈现的古代生活,却都是“实打实”的。良渚古城的粮仓里,还存着5000年前的稻米;陕西省眉县杨家村发现的窖藏青铜器中,还留有西周貴族们酿的酒;南海I号的陶缸里,还剩有南宋人吃的咸鸭蛋……一壶一罐、一刻一划,都真实可触,种种细节扑面而来,让人仿佛身在现场,亲临其境。这,就是考古的意义与魅力。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所谓“最远”,在于考古能够直捣中华文明的“最早源头”。
B.考古能够直捣中华文明的“最早源头”,这就是所谓“最远”
C.“最远”指的是考古能够直捣中华文明的“最早源头”
D.能够直捣中华文明的“最早源头”,这就是考古所谓“最远”
9.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B.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C.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4分)
【分析】(1)本题考查补写语句,应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做到话题一致,注意语意连贯。
(2)本题主要考查比喻的修辞,应了解比喻的概念,结合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主要语病是搭配不当和句子成分残缺,应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解答】(1)括号前句提到“通过考古来理解中华文明,我们能够看到她‘最远’和‘最真’的历史面貌”,接下来分别解释“最远”和“最真”。后面一层提到“所谓‘最真’,在于考古的实物证据”。括号内的句子应和“所谓‘最真’,在于考古的实物证据”句式一致,即“所谓‘……’,在于……”,A项和后文句式一致,应排除BCD三项。故选A。
(2)例句:比喻,把“过程”比作“星辰的斗转迁移”;A.比喻,“木兰”“宿莽”是“香草”,把“采摘香草的行为”比作“自己精勤修德”;B.拟人,“厌”拟人的情态;C.夸张,形容蜀道高耸云天,在上面仿佛能触到星星;D.对偶,“三顾频烦”对“两朝开济”,“天下计”对“老臣心”。故选A。
(3)原句句子成分残缺,“在落后的生产条件”成分残缺,应是“在落后的生产条件下”。原句搭配不当,“铸造”和“建筑”搭配不当,应把“铸造”改为“建造”。修改为:在落后的生产条件下,先民用怎样的方式建造起令人震惊的大型建筑?

答案:
(1)A
(2)A
(3)修改为:在落后的生产条件下,先民用怎样的方式建造起令人震惊的大型建筑?

【点评】语意连贯要注意:话题的同一性,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话题应该保持一致。事理的逻辑性,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行文的照应性,既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分承的对应性,在几句话中,前后提出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后面也必须按照前面的提到的次序,分别加以说明、描写或补充,使前后语句对应承接,紧密衔接。风格的趋同性,在一段连贯的语句中,前后的语言的风格应该同一。组合的俗成性,有些并列词语,句子的先后顺序是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音节的协调性,对音节数错落不同的短语的排序,需要将音节数少的短语排在前,音节数长的短语排在后。格式的一致性,在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一致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