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什么叫做美呢?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有些人物生来就美,有些人物生来就丑。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叫做美呢?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有些人物生来就美,有些人物生来就丑。比如赞一美人,你说她像鲜花,似轻燕,你决不能说她像布袋,或者像癞虾蟆。这就分明承认鲜花和轻燕原来是美的,这种见解并不限于一般人,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也是如此想。但是这种普遍的见解显然有很大的难点。如果美本来是物的属性,则凡是长眼睛的人都应该可以看到,都应该承认它美,好比一个人的高矮,有尺可量,是高大家就要都说高,是矮大家就要都说矮。但是美的估定就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假如你说一个人美,我说她不美,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服我呢?有些人欢喜辛稼轩而讨厌温飞卿,有些人欢喜温飞卿而讨厌辛稼轩,这究竟谁是谁非呢?同是一个对象,有人说美,有人说丑,从此可知美本在物之说有些不妥了。
   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却不一致。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而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见出“概念”或理想。比如你觉得峨眉山美,由于它表现“庄严”“厚重”的概念。你觉得《孔雀东南飞》美,由于它表现“爱”与“孝”两种理想的冲突。托尔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说法。说法既不一致,就只有都是错误的可能而没有都是不错的可能,好比一个数学题生出许多不同的答数一样。大约哲学家们都犯过信理智的毛病,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在觉得一件事物美时,我们纯凭直觉,并不是在下判断,如康德所说的;也不是在从个别事物中见出普遍原理,如黑格尔、托尔斯泰一般人所说的。因为这些都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而美感并不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还不仅此,美虽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你看到峨眉山才觉得庄严、厚重,看到一个小土墩却不能觉得庄严、厚重。从此可知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再拿欣赏古松的例子来说,松的苍翠劲直是物理,松的清风亮节是人情。从“我”的方面说,古松的形象并非天生自在的,同是一棵古松,千万人所见到的形象就有千万不同,所以每个形象都是每个人凭着人情创造出来的,每个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就是每个人所创造的艺术品,它有艺术品通常所具的个性,它能表现各个人的性分和情趣。从“物”的方面说,创造都要有创造者和所创造物,所创造物并非从无中生有,也要有若干材料,这材料也要有创造成美的可能性。松所生的意象和柳所生的意象不同,和癞蛤蟆所生的意象更不同。所以松的形象这一个艺术品的成功,一半是我的贡献,一半是松的贡献。
(摘编自朱光潜《美与自然》)
材料二:
  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中国大画家石涛也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
  艺术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现出种种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样的美。同是一个星天月夜的景,影映出几层不同的诗境:
  元人杨载《景阳宫望月》云:“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风露浩无声。”明画家沈周《写怀寄僧》云:“明河有影微云外,清露无声万木中。”清人盛青蝼咏《白莲》云:“半江残月欲无影,一岸冷云何处香。”
  杨诗写涵盖乾坤的封建的帝居气概,沈诗写迥绝世尘的幽人境界,盛诗写风流蕴藉、流连光景的诗人胸怀。一主气象,一主幽思,一主情致。至于唐人陆龟蒙咏白莲的名句“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却系为花传神,偏于赋体,诗境虽美,主于咏物。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我的所谓“意境”。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般人看来,美是客观存在的,是人或者事物与生俱来的。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也是这样认为的。
B.康德、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持有“美是心的产品”观点的哲学家,对于美的判断与认识却不尽相同。
C.中国画家石涛和瑞士思想家阿米尔的美学观点基本一致,因此说对美的认知是不分国界和时代的。
D.同是星天月色,杨载、沈周、盛青嵝在诗中描绘的景象和营造的意境是不同的,现出多样的意境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究竟什么是美?美学大师朱光潜和宗白华都认为美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但二人的具体阐述各有侧重。
B.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有人称赞,有人却不喜欢,这种现象恰恰印证了朱光潜的美学观点。
C.在宗白华看来,即便对于同一美景,不同的作者会创造出不同的意境美,因为美的创造受多种因素制约。
D.艺术创造要涌现出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替世界开辟新境,只有做到情与景的交融互渗才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朱光潜观点的一项是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B.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C.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D.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唐代画家张璪曾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分析】(1)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行文思路题先进行分层,然后按照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顺序进行答题即可。
(5)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找出与句子相关的其他信息,综合全文理解分析。
【解答】(1)C.“中国画家石涛和瑞士思想家阿米尔的美学观点基本一致,因此说对美的认知是不分国界和时代的”强加因果且结论无中生有,材料二只是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然后用石涛和阿米尔的话来证明这一观点,但并未说“对美的认识不分国界和时代”。
(2)D.“艺术创造要涌现出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替世界开辟新境,只有做到情与景的交融互渗才行”错,根据全文,前后并非条件关系,材料二原文表述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应是因果关系。
(3)朱光潜的观点是“从‘物’的方面说,创造都要有创造者和所创造物,所创造物并非从无中生有,也要有若干材料,这材料也要有创造成美的可能性”。
A.“那河畔的金柳”是实景,“是夕阳中的新娘”属于想象,整句属于虚实结合的美,符合朱光潜的观点。
B.“女姆补天”“石破天惊”并非实景,是诗人想象中的“美”,是虚写。
C.“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景象本身是惨烈的战争场面,不属于“美”的范畴。
D.“枯死的瓦菲”描绘的是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不属于“美”。
故选:A。
(4)材料一第一段首先提出有的人的观点“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然后进行了驳斥“这种见解并不限于一般人,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也是如此想”“如果美本来是物的属性,则凡是长眼睛的人都应该可以看到,都应该承认它美”“同是一个对象,有人说美,有人说丑,从此可知美本在物之说有些不妥了”。
第二段首先提出“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然后进行了驳斥,“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却不一致”“说法既不一致,就只有都是错误的可能而没有都是不错的可能”“从此可知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
第三段作者在前文驳斥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
从材料一全文看,作者先破后立,驳斥了两种错误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整篇文章先分后总,结构严谨。
(5)材料二宗白华的观点是“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
通过材料二,张璪的观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指两个方面,一个是外在的,物化的;一个是内在的,抽象的。“外师造化”,指材料中的“客观的自然景象”,是一切艺术的源泉;“中得心源”,指的是材料中的“主观的生命情调”。两者结合即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情和景交融互渗”。

答案:
(1)C
(2)D
(3)A
(4)首段主要批驳“美是物所固有的”的美学观点,接着再批驳“美是心的产品”的观点,最后提出个人观点。全文破立结合,先破后立,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5)①宗白华认为艺术创造要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②“外师造化”就是指艺术取材于自然,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③“中得心源”指自然之物不能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艺术家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