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二说之前,孟子还先行提出过“知言养气”说。“知言”与“养气”说并非直接论文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在“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二说之前,孟子还先行提出过“知言养气”说。“知言”与“养气”说并非直接论文学,却受到历代文论家的    ,并经后人发展演绎而成为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知言”指具有辨别言辞的能力,“养气”指内心的道德修养功夫,二者之间的联系是    的。因为对于言辞好坏优劣的辨别能力,必定依赖道德思想等方面修养的高低。(   )。虽然孟子对知言养气的关系没有明言,但他显然将养气作为知言的基础和前提来谈的。“知言养气”说将“气”的概念引入语言和文学领域,使“气”开始获得文学和美学意义,并在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中    。曹丕的“文气”说、刘勰的“务盈守气”、韩愈的“气盛言宜”等理论无不    于“知言养气”,从中可看到孟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厚爱 息息相关 贯穿始终 滥觞
B.重视 息息相关 薪火相传 滥觞
C.厚爱 显而易见 薪火相传 发轫
D.重视 显而易见 贯穿始终 发轫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厚爱”指对方对自己深切的喜爱或爱护,一般指对人;“重视”,认为很重要而认真对待。语境是说历代文论家对“‘知言’与‘养气’说”的态度,故应用“重视”,据此排除AC两项。第二空,“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显而易见”,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语境是说“二者之间的联系”很明显,如使用“息息相关”,则与文中“联系”重复,故应用“显而易见”,据此排除AB两项。第三空,“薪火相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传下去;“贯穿始终”,从头到底贯通。语境是说“气”贯通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如使用“薪火相传”,则对象不当,故应用“贯穿始终”。第四空,“滥觞”多作名词,指江河发源之处水极浅小,仅能浮起酒杯,后比喻事物的起源;“发轫”,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借指出发,起程,前文有“无不”一词,故应填一个动词,“滥觞”一般为名词,故应用“发轫”。故选D。
答案:D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当然,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这种素养的加强。
B.当然,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也会影响到这种素养的加强。
C.而这种修养的加强,自然也有助于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
D.而这种修养的加强,也将影响到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从语境看,前面说“……必定依赖道德思想等方面修养的高低”,从语意连贯的角度看,下一句应以“修养”开头,这样才能与前面“修养的高低”相连,据此排除A、B两项;D项,“修养的加强……影响到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不合逻辑,“修养的加强”应该有助于“识别言辞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影响”其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C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虽然对“知言”与“养气”的关系没有明言,但他显然将“养气”作为“知言”的基础和前提来谈的。
B.孟子虽然对“知言”与“养气”的关系没有明言,但显然将“养气”作为“知言”的基础和前提来谈的。
C.孟子虽然没有明言“知言”与“养气”的关系,但显然将“养气”作为“知言”的基础和前提来谈的。
D.虽然孟子没有明言“知言”与“养气”的关系,但显然将“养气”作为“知言”的基础和前提来谈的。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画线句存在两处问题:一、“虽然孟子……但他……”重复赘余,前后主语都是“孟子”,后面的“他”应删除,据此排除A项;二、“虽然孟子……”语序不当,前后主语都是“孟子”,前面“孟子”应放在关联词“虽然”的前面,据此排除D项;比较B、C两项,从语境来看,以介宾短语的形式提前,能突出“知言”与“养气”的关系,故排除C项。故选B项。
答案:B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