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州孟亭记 [唐]皮日休 明皇世,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论者推李翰林、杜工部为尤。介其间能不愧者,唯吾乡之孟先生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郢州孟亭记
[唐]皮日休
明皇世,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论者推李翰林、杜工部为尤。介其间能不愧者,唯吾乡之孟先生也。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
北齐美萧悫,有“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朓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他称是者众,不可悉数。呜呼!先生之道,复何言耶?谓乎贫则天爵于身;谓乎死则不朽于文。为士之道,亦已至矣。
先生,襄阳人也,日休,襄阳人也。既慕其名亦睹其貌盖仲尼思文王则嗜昌七十子思仲尼则师有若吾于先生见之矣说者曰王右丞笔先生貌于郢之亭每有观型之志。四年,荥阳郑公诚刺是州,余将抵江南,舣舟而诣之。果以文见贵,则先生之貌纵视矣。
先是,亭之名,取先生之讳。公曰:“焉有贤者之名为趋厮走养朝夕言于刺史前耶?”命之以先生姓。日休时在宴,因曰:“《春秋》书纪季公子友,仲孙湫字者,贵之也。故书名曰‘贬’,书字曰‘贵’。况以贤者名署于亭乎?君子是以知公乐善之深也。百祀之弊,一朝而去,则民之弊也去之可知矣。”见善不书,非圣人之志。宴豆既彻,立而为文。咸通四年四月三日记。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拘奇抉异      拘:取
B.北齐美萧悫   美:称赏
C.荥阳郑公诚刺是州    刺:刺史
D.舣舟而诣之     舣舟:停船靠岸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介其间能不愧者)
B. 相如因持璧却立(日休时在宴,因曰)
C.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先生之道,复何言耶)
D.去今之墓而葬焉(则先生之貌纵视矣)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皮日休对孟浩然的诗作了精当的评论。他认为,孟浩然的诗同李白、杜甫的一样,都是“大得建安体”,就是说孟浩然的诗明朗刚健,具有建安诗歌的风骨。
B.郑刺史命人画孟先生的像在郢州亭子里,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亭子就命名为“孟亭”。
C.孟浩然有很多诗句可以和古人相媲美,皮日休在文中列举了几句,并认为孟先生被人称道的诗句还有很多。
D.皮日休认为称呼人的名是贬义,称呼人的字是尊重。郑刺史把郢州亭子称为“孟亭”是对孟先生的尊重,这是件善事。
10.用“/”给下面文段断句。(3分)
既 慕 其 名 亦 睹 其 貌 盖 仲 尼 思 文 王 则 嗜 昌 歜 七 十 子 思 仲 尼 则 师 有 若 吾 于 先 生 见 之 矣 说 者 曰 王 右 丞 笔 先 生 貌 于 郢 之 亭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谓乎贫,则天爵于身;谓乎死,则不朽于文。(3分)
译文:                                    
                                    
                                    
 (2)公曰:“焉有贤者之名,为趋厮走养,朝夕言于刺史前耶?”命之以先生姓。(4分)
译文:                                    
                                    
                                    
7.解析:选C。刺:担任刺史。
8.解析:选B。A.者:代词,译为“……的人”;代词,用在否定词后,译为“……的话”。B.因:副词,于是,就。C.何:代词,什么;副词,为什么。D.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9.解析:选B。B.王维曾画孟先生的像于郢州亭子里,见原文“王右丞笔先生貌于郢之亭”。

10.既慕其名/亦睹其貌/盖仲尼思文王/则嗜昌歜/七十子思仲尼/则师有若/吾于先生见之矣/说者曰/王右丞笔先生貌于郢之亭/
11.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分别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第(1)句“则”,然而,却;“天爵”,指仁义忠信等道德;注意句子的通顺;第(2)句“焉”,哪里;“言”,被称呼;“以”,用;注意句子的通顺。
答案:(1)认为他贫穷,然而身怀仁义道德;认为他已经去世了,然而诗文使他不朽。
   (2)郑刺史说:“哪里有贤人的名字,像供驱使奔走的奴仆一样,终日被称呼在刺史的面前呢?”命令改用孟先生的姓作为亭子的名。

[参考译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