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结合本诗的思想感情简要分析本诗的风格特征。(6分)

八尺①
顾炎武②
八尺孤帆一叶舟,相将风水到今秋。
曾来白帝寻先主,复走江东问仲谋。
海上鱼龙应有恨,山中草木自生愁。
凭君莫话兴亡事,旧日长年已白头。
【注】①八尺,地名,在今江苏吴江,八尺又形容为八尺孤帆。②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本诗作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
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描写出一个苍远悲愁的场景,这叶孤帆犹如飘零无依的诗人。
B. 颈联写诗人驾着孤帆来白帝访刘备,下江东问孙仲谋,采用了虚写的手法。
C. 颈联写海上的鱼龙、山中的草木,寄托着作者心中绵绵的愁绪和遗恨。
D. 本诗沉郁深厚,感慨兴亡,悲沉苍凉中带着一些激越之感。
2. 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分)
1、D    结合注释可知,这首诗确实在抒发兴亡之感,但从尾联 “莫话兴亡”“巳白头”,本诗悲沉苍凉,并无激越之感,而是深深的悲痛之感。故选D。
2. ①国家沦亡以后凄惶悲伤、 无依的心情;②在明末清初动荡中作者不屈从命运安排、期望挽救衰颓国势的民族情感;③往事不堪回首、旧日的希望只换来鬓发斑白的深挚的悲痛。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经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官宦、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酬”指酬唱,即用诗词互相赠答唱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与王处士之间的关系友好、感情深厚。
B.首联“是日”即诗题中的“九日”,第二句写诗人与王处士天各一方,只能彼此思念,紧扣题目中的“见怀”。
C.颈联中“阅”有看到、见证的意思,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江山见证自己头发变白的过程。
D.尾联写诗人蒙受王处士远在千里之外的关怀讯问,但因自己被贬谪远地难以归家,故称自己“已无家”。
4.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结合本诗的思想感情简要分析本诗的风格特征。(6分)
3、D    解析:尾联“逐客”本意是指被贬谪的人,但结合注释可知诗人并未在朝廷做官,故此处“逐客”表达的是自己因为明朝灭亡而流落在外,就像是被放逐一样。
4.①本诗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深沉凝重/沉郁蕴藉。(若直接答“沉郁顿挫”也可给分)   ②这首诗既有对朋友的思念,又有对自己身世飘零且逐渐衰老的悲伤,更有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或爱国情怀)。   ③诗人将复杂的多重情感与眼前的暮秋之景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思想厚重、感情深沉的诗句,形成了沉郁悲怆/深沉凝重/沉郁蕴藉的风格。     
(每点2分,第一点意思接近即可;第二点必须答到对国家兴亡的感慨或爱国情怀,另外种情感任意答到一种即可;第三点分析内容大意对即可,但必须强调多重情感与写景的结合。)

解析:由题目中“诗风接近杜甫”,首先要联想起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指作品思想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但题目中要求的是结合思想情感进行分析,且本诗在语言上与杜甫诗歌语言有明显区别,故无需对本诗语言的表达技巧做过多分析,那么重点就落在“沉郁”上。
诗句翻译:重阳节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不免心惊,你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瞩望。离别思念的情怀唯有靠浊酒排遣,忧愁中满目都是丛生的菊花。我且把自己这一腔报国的忠肝义胆留存给苍天大地,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多多承蒙你千里之外的关怀询问,我是一个亡国之人,如同被放逐一样,已经无家可归。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