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的“汉语性” 陈爱中 一般来说,只有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才特别强调其语言属性,这取决于诗歌处于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新诗的“汉语性”
陈爱中
一般来说,只有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才特别强调其语言属性,这取决于诗歌处于一个民族语言的先锋性地位,其创造性经验是丰富语言词汇和表现力的重要源泉。“五四”时期的胡适之所以急切而匆忙地用白话写诗,原因就在于他认为白话只有在诗歌创作领域取得成功,白话取代文言的革命也才算大功告成。
相对于小说和散文等趋向于说明性、逻辑叙述性的文体,人们常说诗歌是不可翻译的,否则会丢掉原文具有的独特“韵味”,而这个韵味也就是“新批评”理论中的“肌质”,比如声音、节奏和原型意象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元素,等等。或者也可以说,什么时候有了只有汉语才能呈现的这种“肌质”,汉语新诗就拥有了与其他民族诗歌对话的前提和资格,进而涌现出可以和西方经典诗歌相媲美的经典文本。
汉语文化的近现代化是被动的,这种被动性既体现在现代汉语的生成模式上,亦是现代汉语新诗长时间不得已的选择,发展到后来则成为一种无意识行为,甚至成为汉语新诗开放性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新诗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提供的实践经验来看,有些批评者用“翻译体”来形容汉语新诗的语言样式,自有其深厚的历史依据与现实支撑。他们在指出汉语新诗的历史局限性的同时,也忽视了现代汉语作为语言媒介在语言表现张力上的薄弱处,以及百年中西方历史现实的同质性所带来的诗学经验的同质性,由此而形成的汉语新诗的先天弱势和由之而来对异域诗歌的倾轧之势。
自然,无论是现代汉语还是汉语新诗,这种萌生期的孱弱和“别求新声于异邦”的历史轨迹,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常态,需要足够的时间积累和足以孕育出新质的文化土壤。
随着新时代文化语境的到来,诗人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元,具有民族文化自信和语言自信的时代氛围中,必然能够在创作中敏锐地将富有创造性的个体经验在愈发成熟和复杂的现代汉语中表现出来,从而创造出足以和西方经典诗歌相对话的汉语新诗“肌质”来。
首先,继续坚持扮演汉语新诗在语言变革过程中的先锋角色,映现并介入现代汉语的发展进程中,形成良好的互动。一般来说,将“精神方面的旨趣”作为表现对象(黑格尔语)的诗歌,其对语言的使用是不同于一般大众的,而是加诸创造性的个体经验的。现代诗人、诗歌理论家袁可嘉先生在《诗与意义》中说:“我们必须牢记,每个单字在诗中都代表复杂符号,而非日常应用时的单一符号;而诗的意义也就存在于全体的结构所最终获致的效果里。”正是在这种“最终获致的效果里”,日常语言在背离大众的“词典意义”,获得“另一个”表达的同时,相应的语言系统也产生了新质,这就是新诗对汉语应该起到的作用。
其次,尽管有些学者如布尔迪厄将文化场或者诗歌场视为经济场的反面,被不少学者视作汉语新诗远离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文化中心的合理性。但新诗的现实恰恰证明了这种理论虚妄的一面。新世纪尤其是新时代以来,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语境下,开拓出多种创作和接受渠道。打工诗歌、底层诗歌、地震诗歌等各种来自语言底层和特殊社会现象的诗歌文本,各种诗歌方言写作的尝试,等等,都让构建诗歌的“汉语故事”成为可能。可以说无论是诗人群的数量还是研究者的从业人群,都让汉语新诗有足够的自信来重新审视域外诗歌资源与传统汉语诗歌资源,甚至是自身的历史资源。
对汉语新诗来说,在原有的基础上,寻找并建构出新诗的“汉语性”,正当其时。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4月5日,有删改)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般而言,因为诗歌处于一个民族语言的先锋性地位,所以特别强调其语言属性,其创造性经验也显得尤为重要。
B.具备了汉语呈现的独特“韵味”,汉语新诗才拥有了与其他民族诗歌对话的前提和资格,可以产生媲美西方的经典诗歌。
C.根据新诗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提供的实践经验,有人批评汉语新诗的语言样式属于“翻译体”,这种批评不无道理。
D.文化场或者诗歌场作为经济场的反面而存在,因而汉语新诗应该远离经济发展的社会文化中心,这一论断是合理的。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列举“五四”时期胡适用白话写诗进行语言革命的例子,论证诗歌对于一个民族语言的重要意义。
B.作者把诗歌与小说、散文等文体进行对比,强调诗歌具有独特的“韵味”,具有承载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
C.针对汉语新诗的历史局限性和先天弱势等常态化问题,作者主张可通过时间积累和孕育新的文化土壤解决。
D.文章末尾部分引用黑格尔等人的言论阐述汉语诗歌应有的角色定位,并对建构新诗的汉语性充满自信。
17.如何建构新诗的“汉语性”?请简要概括。(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15. (3分)D(倒数第二段“新诗的现实恰恰证明了这种理论虚妄的一面”)
16(3分)C(文章第五段说这些问题“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常态”)
17.(6分)①针对汉语新诗的先天弱势,提升现代汉语的语言表现张力;②保持汉语新诗在语言变革过程中的主导性,和现代汉语的发展进程形成良好的互动;③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语言自信,开拓更多创作和接受渠道。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对即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