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23年,在中国革命问题上,陈独秀提出“二次革命论”,认为革命的前途是资产阶级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只有等到资本主义在中国高度发展之后

9.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特别是把“争取民主”归为“谬误名词”可知,材料体现了国民党维护一党专政的用意,无助于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也和塑造战时政府形象无关,所以A、B两项错误;“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国民党禁止刊载相关名词体现了其控制舆论,思想专制、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1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的提取能力。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B项,工农武装割据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C项,儿童、妇女、青年、农民、工人等本来就在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组织范围内,题干材料并不能说明统一战线范围的扩大。故C项错误。D项,根据题干材料给出的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根据地的势力范围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不断扩大和加深的趋势,这说明国共力镦对比变化的趋势逐渐加强。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11.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甄别历史 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渡江战役即将发起”“英国军舰擅自闯入”“要求英、美、法……‘迅速撤离中国的……领空’”可知,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是对中国主权的维护和列强在华特 权的否定,B项正确。A、D两项发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材料信息并未涉及西方国家对国民 党的军事援助,C项错误,排除。
12.1923年,在中国革命问题上,陈独秀提出“二次革命论”,认为革命的前途是资产阶级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只有等到资本主义在中国高度发展之后,才能搞社会主义革命。这种观点 (      )
A.符合中国国情,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占主导地位
B.与中国共产党一大纲领精神一致,得到普遍认同
C.是导致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D.直接指导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形成
12.答案:C
解析:陈独秀“认为革命的前途是资产阶级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只有等到资本主义在中国高度发展之后,才能搞社会主义革命”,则在民主革命阶段无产阶级不应当争取领导权,这一认识导致陈独秀在国民革命运动中放弃领导权,是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故答案为C项。这一认识不符合中国国情,当时无产阶级应当争取领导权,排除A项;中共一大认为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这一认识是国民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无关,排除D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