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伶官传序》中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看待这句话呢?

1.《伶官传序》是怎样提出论点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作者在这里虽未完全否认天命,但强调国家(或个人)的盛衰,“人事”是决定性的因素,紧接着便以唐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作为论据,来证明自己这一论点的正确。
2.《伶官传序》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答: 
 答案:①例证法。史论一般都要运用例证法,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本文第一段就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赐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
②对比论证法。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
3.《祭十二郎文》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作者在文中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答: 
 答案:①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悼念十二郎”密切相关,穿插其中,内容更加丰富,行文更加曲折。②第4段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为下文蓄势,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悲。③第6、7段又言己之衰、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也更凸显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
4.《祭十二郎文》有着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请就此做简要分析。
答: 
 答案:《祭十二郎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有着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能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5.《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纪念好友文与可的作品,文中为什么提到弟弟苏辙及其写的《墨竹赋》?
答: 
 答案:苏轼写弟弟苏辙所作《墨竹赋》里的话:表兄文与可画墨竹就像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一样,是依托绘画技艺传达出一种精妙、深邃的道理。在作者看来弟弟不会画画,所以只是领会了文与可的绘画意义而已。至于自己,则是不单领会了他画竹的用意,懂得了他的绘画理论,同时也学到了他画墨竹的艺术技巧。这一部分所触及的是生活积累与绘画创作、艺术的构思与灵感的把握、神似与形似等美学问题,这可以说是文与可同苏轼共同总结出的北宋“墨竹画派”的理论与经验,是一份可贵的绘画史料。
6.《伶官传序》中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看待这句话呢?
答: 
 答案:“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在今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它也有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一、作者把一个国家的兴亡仅仅归于君主的品行才干,是一种唯心史观。二、作者以此对统治阶级加以劝诫,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有其历史局限性。当时北宋统治者只图安乐,不思进取,作者提出这一点,在当时是有针对性和进步意义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