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
B.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
C.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
D.元宵节,“低头族”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的方寸屏幕上,他们往往对身边挂满灯笼的世界不以为然。
2.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
B.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
C.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装饰吧。
D.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引用了许多典故,这些典故的运用使得文章优美雅致。
B.本文笔调闲适,情感真挚,意趣优雅,语言活泼。
C.作者在文章最后,通过列举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了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D.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容优雅地记录着岁月的沧桑,表达了自己对灯笼的喜爱。
4.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比喻)
B.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引用)
C.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拟人)
D.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反问)
5. (2018四川成都蜀西实验学校期中)下面句子中书写准确的一项是 (  )
A.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蓬的航船,大家跳下船。
B.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躁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C.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骏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
D.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6. (2018河北沙河二十冶综合学校期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社戏》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
B.《回延安》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
C.《安塞腰鼓》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D.《灯笼》以散文的笔法,抒写了灯笼的制作方法和演变过程,从不同侧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1. 答案    D A.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B.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C.富贵荣华:形容富有、显贵。D.“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与语境不符。“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不重视。建议改成“不以为意”。
2. 答案    D A.“唱戏”后应为顿号。B.“宋史·仪卫志”的引号应为书名号。C.“还没见过”后面应为分号。
3. 答案  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从容优雅地记录着岁月的沧桑,表达了自己对灯笼的喜爱”理解有误
4. 答案 C 本项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5. 答案    D A.蓬→篷。B.躁→燥。C.骏→峻。
6. 答案    D 没有介绍“灯笼的制作方法和演变过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