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节犹如蚌之珍珠 乐 其 ①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莫过于气节,失去了气节,无异于行尸走肉。

气节犹如蚌之珍珠
乐 其
①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莫过于气节,失去了气节,无异于行尸走肉。
②评书大师单田芳从艺60余年,传世的各类评书作品达100余部。有人曾问他,说书应该怎么说?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了一个梅兰芳与杨小楼的故事。1937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北平,梅兰芳送杨小楼回乡。到运河畔,杨小楼问梅兰芳还唱戏吗?梅兰芳说不唱了。杨小楼说我也不唱了,演了一辈子忠臣孝子,不能临了失节。说完这番话,二人在码头上最后演了一出《霸王别姬》。一年后,杨小楼病故,而梅兰芳也蓄须明志。
③中华民族历来重气节,不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而且涌现出了许多讲品行、重气节的仁人志士和民族英雄。屈原的“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名句有口皆碑;“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吃嗟来之食”等故事家喻户晓。
④所谓气节,指的就是为了理想信念,为了正义,在敌人或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品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个人的气节,既表现于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慷慨赴死、在所不辞,也表现在对自己内心秉持原则的坚守。历史上,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留下的作品《乞米帖》,其实是一个借条。当时,唐朝社会受安史之乱重创,又恰逢关中大旱,江南涝灾,加之宰相元载推行“厚外官而薄京官”的俸薪政策,导致为官清廉、拙于生事的颜真卿生活异常拮据。他带头一日三餐以粥度日,数月之后,罄竭瓢空,遂决定借米。向谁借呢?他不向朝廷申要,不向奸佞求要,不向显贵索要,而是向为人耿直、忠厚孝悌的好友李太保乞告。宁愿举家食粥,向挚友借米,也绝不愿失掉清白为官的气节。
⑤泰戈尔说过,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展示自身之中最上乘的东西,那就是这个民族的财富——高洁的灵魂。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一批又一批有风骨、有气节、有操守、有胆魄的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面对敌人无所畏惧、敢于亮剑,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冲锋陷阵,面对诱惑心有戒尺、不为所动,面对名利心如止水、视若浮云。当成千上万的个人气节组成一个民族的气节时,它挺起的就是民族的脊梁,光耀的就是高洁的灵魂,创造的就是人间的奇迹。
⑥毛泽东对岳飞的“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的名言做过精彩的点评:“是呀,过去岳飞讲文官不要钱,武将不怕死,天下太平矣!这句话有片面性,因为它缺了一面,好像文官不要钱,但是可以怕死;武将不怕死,却可以要钱。我们解放军则是文官既不要钱,也不怕死,武官既不怕死,也不要钱,这样岂不更好,天下岂不更太平!”不怕死是气节,不贪财也是气节。军人既要做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又要做到正气凛然、一尘不染。守住了这两条,军人就有了“主心骨”“定盘星”,在履行职责和使命中,就能够心存定力、心有所依,时刻警惕来自各方面的诱惑,永葆军人本色和革命气节。
⑦对于一只蚌来说,最宝贵的莫过于珍珠,失去了珍珠,蚌就失去了意义;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莫过于气节,失去了气节,无异于行尸走肉。气节犹如蚌之珍珠,要加以呵护和恒久坚守。
(选自2020年3月3日,有删改)
2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题目“气节犹如蚌之珍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第②段讲述杨小楼不唱戏、梅兰芳蓄须明志的故事,只是为了赞扬杨小楼和梅兰芳有气节。
C.第④段列举颜真卿书写的《乞米帖》,其实是向友人借米的借条,在文中充当了事实论据。
D.第⑤段加点的“戒尺”是指心有界限,作者告诉我们面对诱惑的时候内心之中要有界限。
25.这篇文章重点阐述了什么内容?请概括作答。(2分)
26.文章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
27.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文明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有气节的人。请你介绍一位除了文章中提到的有气节的英雄,结合文意,谈谈他身上具有哪些气节。(2分)
                                                                              
                                                                                      
24.(2分)B单田芳讲述杨小楼和梅兰芳的故事,不只是为了赞扬杨小楼和梅兰芳有气节,也是为了论证“做人要有气节”的观点。故选B项。
25.(2分)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莫过于气节,失去了气节,无异于行尸走肉。气节犹如蚌之珍珠,要加以呵护和恒久坚守。(若只答出“气节犹如蚌之珍珠”或“人最宝贵的是气节”,可得1分)
26.(2分)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1分)引用屈原、文天祥、林则徐的名言,并列举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充分有力地论证了中华民族历来重气节的观点。(2分)
27.(2分)示例:天汉元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威逼利诱不成,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北海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才获释回汉。体现了苏武为了国家大义,不受诱惑,宁死不屈的气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