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帝论 苏 轼 有进说于君者,因其君之资而为之说,则用力寡矣。人唯好善而求名,是故仁义可以诱而进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汉高帝论
苏 轼
   有进说于君者,因其君之资而为之说,则用力寡矣。人唯好善而求名,是故仁义可以诱而进,不义可以劫而退。若汉高帝起于草莽之中,徒手奋呼而得天下,彼知天下之利害与兵之胜负而已,安知所谓仁义者哉!观其天资,固亦有合于仁义者,而不喜仁义之说,此如小人终日为不义,而至以不义说之,则亦怫然而怒。
   故当时之善说者,未尝敢言仁义与三代礼乐之教,亦惟曰如此而为利,如此而为害,如此而可,如此而不可,然后高帝择其利与可者而从之,盖亦未尝迟疑。天下既平,以爱故欲易太子,大臣叔孙通、周昌之徒力争之,不能得,用留侯计仅得之。盖读其书至此,未尝不太息以为高帝最易晓者,苟有以当其心,彼无所不从。盍亦告之以吕后太子从帝起于布衣以至于定天下,天下望以为君,虽不肖而大臣心欲之,如百岁后,谁肯北面事戚姬子乎?所谓爱之者,只以祸之。
嗟夫!无有以奚齐、卓子之所以死为高帝言者欤?叔孙通之徒,不足以知天下之大计,独有废嫡立庶之说,而欲持此以却之,此固高帝之所轻为也。人固有所不平,使如意为天子,惠帝为臣,绛灌之徒,圜视而起,如意安得而有之,孰与其全安而不失为王之利也?如意之为王,而不免于死,则亦高帝之过矣。不少抑远之,以泄吕后不平之气,而又厚封焉,其为计不已疏乎?
或曰:吕后强悍,高帝恐其为变,故欲立赵王。此又不然。自高帝之时而言之,计吕后之年,当死于惠帝之手。吕后虽悍,亦不忍夺之其子以与侄。惠帝既死,而吕后始有邪谋,此出于无聊耳,而高帝安得逆知之!
且夫事君者,不能使其心知其所以然而乐从吾说,而欲以势夺之,亦已危矣。如留侯之计,高帝顾戚姬悲歌而不忍,特以其势不得不从,是以犹欲区区为赵王计,使周昌相之,此其心犹未悟,以为一强项之周昌,足以抗吕氏而捍赵王,不知周昌激其怒,而速之死耳。古之善原人情而深识天下之势者,无如高帝,然至此而惑,亦无有以告之者。悲夫!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爱故欲易太子    易:更换
B.不少抑远之            少:稍微
C.而高帝安得逆知之      逆:违背
D.使周昌相之            相:辅佐[
[答案] C[
[解析] 逆:预先。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B.布衣,是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借指平民的还有闾阎、黎民、黔首、庶人等。
C.北面,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称为北面。
D.在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死曰死。[
[答案] D
[解析] “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错误,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唯好善而求名,是故仁义可以诱而进,不义可以劫而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之善原人情而深识天下之势者,无如高帝,然至此而惑,亦无有以告之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都喜欢做好事而求得名声,所以符合仁义的事可以引导他去做,不符合仁义的事可以胁迫他不做。 (2)古时善于推究人情又深知天下大势的,没有谁赶得上高帝,然而在这件事上却糊涂了,也没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他。
[解析] (1)重点词:“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好事;“是故”,因此,所以;“诱”,引导;“劫”,胁迫。 (2)重点词:“原”,推究;“无如”,没有比得上;“惑”,糊涂;“以”后省略代词“之”。
4.苏轼认为群臣在进谏高帝方面犯了哪些错误?结合全文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叔孙通这些人只有废嫡立庶这套言论,没有说清利害关系,张良的计策只是用某种形势胁迫高帝改变主张,存在危险和后患。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